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昌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昌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宜府办发〔2011〕5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宜昌开发区管委会,各大中型企业,各大中专学校:

  《宜昌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八月十六日

  宜昌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旅游业是“一业兴带百业旺”的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宜昌市旅游资源富集,产业基础较好,发展势头强劲,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为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市,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带动现代服务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订《宜昌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旅游业发展态势

  (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情况

  1、旅游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5714.1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384.5亿元,比“十五”时期分别增长49.9%、63.1%,年均分别增长11.9%、12.8%。其中入境游客126.0万人次,创汇2.66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分别增长16.9%、19.8%;国内游客5588.1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65.1亿元,比“十五”时期分别增长50.9%、68.0%。

  2、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至2010年底,全市拥有国家质量等级旅游景区25家,其中5A级1家、4A级10家、3A级14家;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5处;旅行社112家,其中组团社3家;星级饭店65家,其中四星级11家,三星级30家;星级游轮14艘,旅游车辆400多台;旅游从业人员26.7万人,其中注册导游2620名,景区导游298名;设有旅游院系的大专院校4所,旅游中专10余所。全市初步形成了农业旅游示范点、旅游名镇名村、特色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产品,三斗坪镇进入“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示范行列,全市农家乐3431家,达到星级标准的1021家,其中达到三星级标准的169家,达到四星级标准的21家。大力开发旅游纪念品,推出了宜昌十大特色旅游商品。打造了《楚水巴山》、《盛世峡江》等一批精品旅游文艺节目。全市基本形成了以“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为主体、其它关联产业为支撑的旅游产业体系。

  3、旅游项目建设扎实推进。高起点编制了《宜昌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宜昌市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旅游专项实施方案》、《宜昌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宜昌极限运动旅游发展规划》,配合省旅游局编制了《湖北省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发展与控制性规划》,规划建设三峡旅游目的地城市。依托三峡旅游核心品牌,加快创建宜昌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清江画廊、屈原故里、昭君故里等六大精品片区,把宜昌建成集山水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城市。争取国家和省鄂西圈旅游专项资金支持长江三峡游轮中心、三峡人家、清江画廊、柴埠溪、三峡大瀑布、凤凰山屈原故里等重点项目以及旅游名镇名村和农家乐项目的开发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3.7亿元,竣工项目55个。先后引进均瑶集团、万达集团、鄂西圈投资公司、香港鸿铭、三特索道等企业开发宜昌旅游。支持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葛洲坝集团、三江航天集团、宜昌国贸集团等企业进军旅游业,初步形成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外资和国内民营资本加快进入,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参与的多元化旅游投资格局。

  4、城市旅游形象进一步提升。着力打造长江三峡、三峡大坝、屈原昭君等旅游名片,“金色三峡、银色大坝、绿色宜昌”被评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整合宣传资源,持续多年在央视播放旅游宣传片。成功举办十届中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以及首届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等重大节赛活动,极大提升了宜昌城市旅游形象。在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武汉等城市持续开展促销活动,大力开拓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区域客源市场。积极参与鄂渝区域合作,成立了三峡区域旅游联合体。加强与鄂西圈城市合作,鄂西圈首次旅游合作会议顺利召开,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初步建立了资源共用、线路共建、品牌共创、利益共享的区域合作机制。

  5、旅游行业管理迈上新台阶。围绕“六创”(即旅行社创强、饭店创星、景区创A、厕所创星、导游创优、城市创佳),大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在旅行社管理上,开展文明旅行社创建和旅行社诚信等级评定;在饭店管理上,开展星级饭店规范达标活动,推进绿色旅游饭店创建工作;在导游管理上,在全省率先实行旅游景区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认证和景区导游持证上岗,强化导游人员的年审、考核和培训工作。深入贯彻国务院新的《旅行社条例》及《实施细则》、《湖北省旅游条例》、《宜昌市旅游监察办法》。每年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对旅游安全和市场秩序进行联合执法,认真受理游客投诉,结案率达100%。健全旅游安全责任体系,制定了旅游安全应急预案,加强了安全应急演练。对三峡游船市场进行综合整顿,组建三峡专线旅游服务中心。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