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着力抓好扶贫开发专项工作。一是大力实施整村推进。全面完成2009年度109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确保通过省级验收。组织实施和督办2010年度107个整村推进重点村项目建设,确保年底基本完工。按照新的财政扶贫资金投入要求,科学编制规划,启动2011年度86个重点村、老区村整村推进工作。二是着力推进产业化扶贫。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连片开发”的思路,兴建和改造特色经济园5万亩,加快产业化扶贫基地建设。以特色产业加工升级和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增收的产业化扶贫项目为重点,争取扶贫贴息贷款2亿元左右,培育壮大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三是实施“雨露计划”培训转移。按照新的“雨露计划”补贴办法,实行“指导计划、资金到县、培训到户、直补到人”。重点引导和鼓励贫困户“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提高就业技能。根据贫困户需求继续抓好短期技能培训。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贫困地区干部培训,重点抓好整村推进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培训。实施贫困地区人才支持计划,做好“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人才培养工作。四是继续做好扶贫搬迁工作。以重点贫困地区和极贫家庭为主,锁定新一轮搬迁范围。继续坚持政策引导与自愿搬迁相结合,以分散安置为主,稳步推行梯次搬迁安置、分散插花安置、外迁安置、集中搬迁等方式,确保搬迁工作符合村庄建设规划,符合新农村建设方向。五是积极抓好老区建设。实现老区对上争取资金稳步增长,实施好30个老区重点乡镇的整村推进和项目建设。积极支持市老促会开展工作。结合建党90周年,深入开展革命老区采访宣传活动,凝聚各方力量支持老区建设。
三、全面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认真总结3个重点县的经验,在7个插花贫困县(市、区)启动并全面完成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确保在年底前实现贫困人口信息数字化管理“全覆盖”。一是科学确定扶贫标准。根据全省安排,结合我市实际,科学确定新的扶贫标准,合理确定扶持规模。二是建立贫困户瞄准机制。重点县要建立健全到户到人的贫困人口动态监测机制。插花贫困县(市、区)要严格按照“户主申请、民主评议、村里上报、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张榜公示”的程序,科学识别贫困人口,建立动态的贫困人口信息数据库。三是分类落实扶持政策。各级扶贫和民政部门要密切配合,对贫困人口实行分类扶持政策,逐步做到全覆盖,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以项目到户为基本途径,突出持续发展,完善扶贫到户措施。各地要通过“雨露计划”、产业发展、贷款贴息、互助资金等入户项目,直接扶持贫困户;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低保、救助等方式保障基本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