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减灾体系建设。以县级基层防控常规性基础设施和配置能够满足大面积防治所需的现代化机械施药器械为建设重点,加强重点县森防站防治减灾设施设备建设。重点配置防治作业车、防治施药器械、野外作业工具、防护设施、交通工具。
建设市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实验室。在市森防站和重点县森防站新建和完善综合防控实验室。建立市级标本室1个。开展监测调查和监测技术规范化示范工作。积极推行森林健康理念,采取营林性防控措施,大力开展促进森林健康的各种技术示范工作。
二、森林资源管理和监测体系建设
(一)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建设
稳定森林资源行政管理机构,合理布置人力资源,加强设施装备建设。维持全市13个木材检查站总数不变,调整重建和完善提高部分木材检查站,使其全部达到国家级木材检查站建设管理示范站标准。加强林政稽查队伍建设,稳定人员,配备必要设施设备。
(二)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我市森林资源调查监测队伍和能力建设,提高监测深度和广度。加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伍建设。按照资质单位建设标准配备监测设备,使各林业重点县以及国有林场都有规划设计机构,并具备森林资源综合监测的能力,实现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与管理。
三、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一)林业重点工程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快速发展。对现有林业科研成果、技术进行认真筛选和组装配套,开展抗旱保湿造林技术、干旱裸露地造林技术、新品种培育及快繁技术、各类立地类型的造林模式研究、生态廊道的造林模式探讨。
切实建设好林业科技示范体系,带动广大群众发展高效林业。围绕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分区建立一批显示度高,辐射面广的科技示范区、示范基地,形成点面结合的林业科技示范体系。
大力推进林业标准化工作,提高林业建设的质量和效益。逐步建立苹果、孟津梨等名特优无公害果品基地,创建一批名牌产品。以市中心苗圃为依托,采用最新技术收集、保存牡丹种质资源,扩大牡丹研发示范基地,加强牡丹延迟开花、延长花期,牡丹周年开花技术,牡丹快繁技术,牡丹芍药病虫害防治技术,牡丹组培技术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建设我国一流水平的牡丹基因库。
(二)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设
洛阳市境内木本植物有85科252属831种,占全省木本植物种类的69.3%,其中属于国家级保护的有26科31种,林木种质资源十分丰富。根据我市实际状况,规划建立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开展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对我市林木种质资源分布情况进行登记、造册,绘制分布图,制定稀有、濒危及珍贵树种的种质资源保护措施,加以保护。完善种子贮备制度,建立市级林木种子贮备库。
(三)林木种苗质检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种苗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加强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使工程造林种苗受检率达100%,一般造林种苗受检率达80%,工程造林种苗质量合格率达100%,一般造林种苗合格率达90%以上。
(四)基层林业服务体系建设
巩固和完善林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按照“健全、规范、提高”的建设方针,着力加强基层技术推广服务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更新完善推广服务业务设备,配备必要的通讯和交通工具。建立与完善推广示范基地。重点工程与技术推广“三同步”建设。
四、基础设施建设
(一)林木种苗基地建设
经测算,完成规划任务约需苗木5.37亿株,在完善现有林木种苗基地的基础上,加大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为规划实施提供充足的良种壮苗。
建设优质苗木繁育基地。依托现有的国有苗圃,加强水、电、路和设备建设,加大优良品种的引进,大力推广苗木快速繁育和标准化育苗技术,建设一批市、县级示范苗圃。
建设林木采种基地。依托我市丰富的种质资源,在全市选择立地条件较好、生长健壮、林相整齐的林分,建立黄连木、臭椿、侧柏、刺槐等林木采种基地,满足造林、育苗的需要。
(二)林业信息化建设
建成市、县两级林业部门视频会议系统和公文传输系统,并接入省林业厅网络。进一步完善洛阳林业信息网,建成网上种苗信息市场、木材信息市场,提高便民服务功能。加强信息联队伍网络建设,在全市涉林从业人员中聘用200名信息直报员,提高信息采集覆盖面,信息准确性和及时性。市、县两级林业部门均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公文处理。建成市级林业综合数据库,包括完整精细的全市地理信息、森林资源信息、生态工程信息、林业统计信息等。县级林业部门半数建成独立的林业信息网。各县(市)林业局、重点国有林场全部建成局域网。全市各级林业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均能利用互连网传递信息。市、县两级林业部门职工计算机拥有量平均不低于每2人1台,国有林场、苗圃、自然保护区职工人计算机拥有量平均不低于每10人1台。
第八章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一、投资估算
(一)估算依据
1.《防护林造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国家林业局,2006年;
2.《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国家林业局,2004年;
3.《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国家林业局,2004年;
4.《公安派出所正规化建设规范》(公通字﹝2007﹞29号),公安部;
5.《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国家林业局,2004年;
6.《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国家林业局,2004年;
7.《河南省2020年林业科技创新规划》,河南省林业厅,2005年。
(二)投资标准
1.山区生态林建设工程。
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人工造林480元/亩,封山育林140元/亩,飞播造林80元/亩;生态能源林人工造林480元/亩;生态移民工程人工造林480元/亩;移民搬迁12000元/人;矿区生态修复4800元/亩。
2.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按折合片林面积420元/亩。
3.生态廊道网络建设,按折合片林面积420元/亩。
4.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环城防护林带和城郊森林建设600元/亩,省辖市建成区绿化20000元/亩;县级市、县城建成区绿化10000元/亩。
5.村镇绿化工程,420元/亩。
6.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
中幼林抚育150元/亩,低质低效林改造200元/亩。
7.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600元/亩。
8.经济林,1500元/亩。
9.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建设,6000元/亩。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森林生态旅游、支撑体系建设等非营造林项目根据各自建设特点结合国家相关标准确定单位建设投资标准。
(三)投资估算
经估算,完成规划任务需要投资30.48亿元。2008年需投资4.59亿元,2009年需投资6.10亿元,2010年需投资7.62亿元,2011年需投资7.62亿元,2012年需投资4.56亿元。分项估算如下:
1.山区生态林建设工程
该工程营造林156.04万亩,共需投资9.6亿元。其中,营造生态能源林45.63万亩,需投资2.19亿元;营造水源涵养林35.45万亩,需投资1.39亿元;营造水土保持林67.88万亩,需投资2.24亿元;生态移民工程需造林1.55万亩,需投资0.07亿元;需移民0.87万人,需投资1.05亿元;矿区生态修复工程营造林5.53万亩,需投资2.65亿元。
2.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
营造林3.84万亩,需投资0.16亿元。其中新建农田林网间作0.07亿元,完善提高0.04亿元,更新造林0.05亿元。
3.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
营造林25.75万亩,需投资1.08亿元。其中新建0.5亿元,完善提高0.29亿元,更新0.29亿元。
4.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营造林5.17万亩,需投资3.35亿元。其中环城防护林带0.04亿元,城郊森林0.11亿元,市区绿化0.88亿元,县级市、县城建成区绿化2.33亿元。
5.村镇绿化工程
营造林8.08万亩,需投资0.34亿元。
6.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需投资0.2亿元。
7.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
总投资6.07亿元。其中:中幼林抚育4.6亿元,低质低效林改造1.4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