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洛阳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的通知


  全市林业系统共建立森林类型、野生动植物类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3处,分别是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熊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河南省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部分),总面积114.45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通过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全市90%以上的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和85%的典型生态系统纳入到了自然保护区范围,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保护。通过多年来的建设,自然保护区的交通、通讯、管护、监测等基础设施状况有了一定改善,保护手段得到加强,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省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普遍较差,建设的任务仍很重。

  2.建设内容

  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增强对迁徙候鸟等野生动物的疫源疫病监测防控能力。建成洛阳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野生动物监测站、野生动植物展览馆,在11个县(市、区)建设野生动植物管理站,建立健全全市野生动植物管理体系,全面提升野生动植物保护水平。

  加快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熊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逐步完善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增强保护区的各种功能。有步骤地开展国家级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抓好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重点加强保护和监测能力,全面提高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管理水平。

  (七)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

  1.建设范围

  涉及栾川、嵩县、洛宁、宜阳、汝阳、伊川、孟津、新安、偃师、洛龙、吉利11个县(市、区)的137个乡(镇)。

  2.建设内容

  加强对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林分质量,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对郁闭度0.8以上的中幼林,采取定株抚育、修枝、疏伐、间伐、卫生伐、景观伐等措施加强抚育管护,促进尽快郁闭成林,提高林地生产力。对生态区位重要的低质低效林,通过加大培育、科学改造,使其逐步形成树种多样、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公益林;对立地条件较好的低质低效林,通过加大投入、集约经营,使其形成速生、丰产、高效的商品林;对郁闭度小于0.5的低质低效林实施封山育林,采取补植补造等措施,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提高林分质量。

  3.建设任务

  规划任务380.52万亩。其中,中幼龄林抚育306.97万亩(含飞播造林5.25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73.55万亩。按年度分,2008年57.08万亩,占规划总任务的15%; 2009年76.10万亩,占20%;2010年95.13万亩,占25%;2011年95.13万亩,占25%;2012年57.08万亩,占15%。各县(市、区)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分年度规划任务详见附表21。

  环城防护林带、围村林、铁路公路防护林建设,需要在耕地上造林时,按照《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行为的紧急通知》(国发明电〔2004〕1号)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相关规定实施。

  三、林业产业工程

  为加快我市林业产业发展,促进林农增收致富,发挥林业基础产业作用,规划实施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经济林等四大林业产业工程。

  规划总任务21.93万亩,各工程建设规模详见附表11。

  (一)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工程

  1.建设范围

  涉及偃师、嵩县、洛宁、汝阳、孟津、伊川、高新7个县(市、区)的48个乡镇。

  2.建设内容

  按照“速生、优质、高效”的要求,实行集约化经营,促进工业原料林培育。在伊河、洛河、汝河等川涧区营造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和堤坝防护林,建设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基地。

  3.建设任务

  规划任务7.15万亩。其中,2008年1.07万亩,占规划总任务的15%;2009年1.43万亩,占20%;2010年1.79万亩,占25%;2011年1.79万亩,占25%;2012年1.07万亩,占15%。各县(市、区)分年度规划任务详见附表22。

  (二)经济林建设工程

  1.建设范围

  主要涉及嵩县、汝阳、孟津、伊川、西工5个县(区)的38个乡(镇)。

  2.建设内容

  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围绕“绿色”、“有机”,以提高品质和效益为核心,实施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系统化服务,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干鲜果,突出洛阳经济林特色。重点新建嵩县核桃基地、孟津梨基地、汝阳县山茱萸基地、伊川县大枣、柿树基地;完善提高洛宁县苹果基地、偃师市葡萄基地、新安县大粒樱桃基地建设水平。

  3.建设任务

  规划任务6.5万亩。其中,2008年0.98万亩,占规划总任务的15%;2009年1.30万亩,占20%;2010年1.63万亩,占25%;2011年1.63万亩,占25%;2012年0.98万亩,占15%。各县(区)分年度规划任务详见附表23。

  (三)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建设工程

  1.建设范围

  涉及全市栾川、嵩县、洛宁、宜阳、汝阳、伊川、孟津、新安、偃师、洛龙、吉利、高新12个县(市、区)的82个乡(镇)。

  2.建设内容

  以市场为导向,与规划的绿化工程有机相结合,以优化苗木花卉品种和提高苗木花卉质量为核心,积极引进和培育新品种,打造名牌产品、特色产品,促进产业升级。完善国家牡丹园的设施与功能,建设集科研科普、休闲游憩、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科研及观赏性植物专类园,使其成为我市展示“牡丹甲天下”的窗口、优质牡丹繁育基地;建设以偃师市李村镇为中心的万亩花卉苗木基地;偃师市邙岭乡在扩大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建设以黄杨为主的万亩绿化苗木基地。在洛宁县城周边建设以培育经济林苗木为重点种苗基地。在孟津县黄河滩区建设以培育杨树、泡桐等速生苗木为重点的种苗基地。栾川、嵩县、宜阳、伊川、汝阳、新安等县都建设千亩以上的种苗繁育基地。伊川、宜阳在规划建设种苗基地时,向环市区苗木花卉产业带区域内集中。

  3.建设任务

  规划任务8.28万亩。其中,2008年1.24万亩,占规划总任务的15%;2009年1.66万亩,占20%;2010年2.07万亩,占25%;2011年2.07万亩,占25%;2012年1.24万亩,占15%。各县(市、区)分年度规划任务情况详见附表23。

  (四)森林生态旅游设施建设工程

  1.建设现状

  全市共有栾川龙峪湾、嵩县白云山、嵩县天池山、洛宁神灵寨、宜阳花果山、新安郁山、国家牡丹园等7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偃师双龙山、汝阳大虎岭、洛宁全宝山、孟津小浪底、栾川倒回沟、周山、伊川荆山等7个省级森林公园,以及老君山生态旅游区。全市各森林公园年接待游人1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479万元。

  2.建设内容

  以抓好伏牛山生态旅游区、熊耳山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为重点,加快生态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资源,全面挖掘和提升生态文化内涵,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森林旅游的综合效益,建成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精品生态旅游线路。

第七章 支撑体系建设

  一、森防体系建设

  (一)森林防火

  实施好国家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完善全市火源管理系统,规划建设防火检查站,开设生物防火林带(防火线),健全阻火隔离系统;建设全市火险预警监测系统,完善了望台、电子监控台(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使重点火险区的了望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一般火险区达到80%以上,基本形成全市监测了望网。建立市级和重点火险县防火指挥中心,形成全市通讯和指挥调度系统;加强森林火灾扑救队伍与后勤保障系统建设;建立健全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建设必要的防扑火物资储备库,配置必需的防扑火机具、装备,提高防扑控能力。

  (二)森林公安

  在继续完善森林派出所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建设市林业刑事案件技术鉴定中心,加强警务区建设。按照相关标准配备交通工具、勘察取证器材、民警防护器材、通信设备、警用器械及管理器材,完善询问室、留置室、警械库监控(报警)设备配备。完善全市一线民警的单警装备;完善全市29个森林公安机关的计算机网络及配套设备、公安网设备。

  (三)林业有害生物防控

  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着力加强重点县森防站和测报站点监测预报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更新完善测报站点硬软件设备,配备现代化信息采集和交通通讯工具。完善市森防站的测报设施,配备测报交通工具。建设必要的基层监测点。

  检疫御灾体系建设。建设和完善检疫除害处理设施和检疫检查站。完善林业有害生物检疫鉴定、风险评估设施设备。建设市、县两级检疫信息网络系统和国内外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的资料数据库。为市、县两级森防机构配置统一标识的检疫执法专用车辆,装备小型检疫检验设备和通讯工具。建设必要的检疫检查站和检疫除害处理基地,配备除害处理设备。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