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洛阳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的通知


  2.建设重点

  由于该区是我市天然林和公益林的主要分布区,又是伏牛山、熊耳山两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林木覆盖率总体较高。因此,该区以加强森林保护、抚育,提高林分质量为主,个别区域辅以实施人工造林。

  一是继续加强对现有天然林和公益林的有效保护,进一步加大管护力度,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和效益。

  二是加强中幼林抚育。由于该区域主要为天然林和人工飞播林,一些林地的林木密度过大,光照不良,一些林地遭受病虫害、雪压、风折等自然灾害,已影响到林木生长,应适当进行抚育间伐,提高森林质量。

  三是加强低质低效林改造。对现有林木生长不良,防护功能低下的林地实施低质低效林改造,采取封山育林、补植补造等方式,提高林分质量。

  四是建设山区生态防护林。在个别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块,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有步骤地实施生态移民,矿区修复,以减轻生态压力。

  (二)中部、北部黄土丘陵区

  1.基本情况

  该区指熊耳山余脉及崤山山区,主要涉及孟津、新安、伊川、洛宁、宜阳等县的大部分区域,偃师市东北部,以及嵩县、汝阳的少部分区域。

  该区地形地貌主要为黄土丘陵和石质丘陵,地势较为平缓,土壤深厚疏松,植被覆盖率低,地表冲刷侵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市实施人工造林的重点区域。区域内的嵩县、洛宁、宜阳、汝阳、孟津等多数县(市)经济条件落后,个别县仍属国家级、省级贫困县。

  2.建设重点

  加强对宜林荒山荒地的综合治理,因地制宜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逐步改善水土流失现状。利用立地条件较好的宜林荒山荒地大力发展黄连木、油桐、文冠果等生态、经济效益兼优、市场前景广阔、易被群众接受的生态能源林;结合区域特点与群众意愿,利用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土层深厚肥沃的宜林荒山荒地,建设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在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的同时,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同时,加强中幼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等森林经营管理。

  (三)一般农区

  1.基本情况

  该区沿洛河、伊河、汝河呈带状分布,主要涉及偃师、汝阳、孟津、洛宁等县的部分区域。地势较为平坦,土层深厚,水源条件及农业生产条件较好。交通便利,城镇化程度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

  2.建设重点

  根据该区农田、河滩面积大,堤坝多,土壤水肥条件较好的特点,营造高标准农田林网,构筑农区抗御自然灾害的林业生态屏障;在立地条件适宜的地方,大规模营造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堤坝防护林,建设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以葡萄、桃、李、杏、樱桃等时令鲜果为主的经济林基地。

  二、一个中心

  1.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开展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活动,大力实施城市园林绿化,绿化水平显著提高。截止2006年底,洛阳城市建成区总面积21.67万亩,其中已绿化面积7.06万亩,城市绿化覆盖率32.58%。存在问题:一是城区绿地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二是城市森林总量不足,植物配置和结构层次单一,没有构成复合稳定的植物群落,绿化美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城郊森林覆盖率偏低,缺少成规模的环城防护林带,城郊森林公园需进一步完善。

  2.建设重点

  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采取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搭配,绿化与美化相结合,城区与郊区相衔接的绿化模式,构建“一环”(环城防护林带)、“一屏”(北邙绿色生态屏障)、“一带”(洛浦风光带)、“四组团”(周山、龙门山、上清宫、隋唐遗址等四个森林组团)、“多色块”(建成区内的廊道绿化、城中绿岛等)有机配合的绿化格局,充分发挥森林改善生态环境、弘扬城市绿色文明、提升城市品位等功效,打造体现时代风貌、富有个性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

  三、一网络

  即生态廊道网络。以“七纵七横”14条主要通道和黄河、洛河、伊河、汝河“四流域”为纲,县乡道、村道、支流、支渠等贯穿其间,涵盖全市所有的铁路、公路、河渠及重要堤坝。

  “七横”自北向南依次是连霍高速、310国道、陇海铁路、郑西铁路、洛宁-偃师快速通道、郑卢线、311国道。“七纵”自西向东依次是洛阳-栾川快速通道、焦枝铁路、二广高速、207国道、郑少洛高速、洛阳-吉利快速通道、南车线。

  “四流域”指洛河及其支流,洛河上游的故县水库,以及与其相连接的支渠、灌渠等;伊河及其支流,伊河中上游的陆浑水库,以及与其相连接的支渠、灌渠等;汝河及其支流;黄河干流及干流上的小浪底水库和西霞院水库,以及与其相连接的支渠、灌渠等。

  1.基本情况

  洛阳市现有各种廊道总里程22840.70公里。其中,现有廊道里程22531公里,规划期内新增廊道里程309.70公里。在现有廊道里程中,适宜绿化里程18647.90公里,已达标绿化里程4928.70公里,已绿化但未达标绿化里程7858.80公里,未绿化里程5860.30公里。存在问题:一是通道绿化水平参差不齐,有些道路已达到规划标准,有些差距较大;二是由于管理权限、资金缺乏等原因,铁路、河渠等绿化相对滞后;三是造林树种单一,配置不合理;四是政策、机制尚不完善。各县(市、区)廊道分级现状详见附表5。

  2.建设重点

  以增加森林植被,构建森林景观为核心,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成绿化景观与廊道级别相匹配,绿化布局与城乡人文环境相协调,集景观效应、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于一体的生态廊道。

  四、多级支点

  (一)卫星城绿化美化

  将栾川、嵩县、洛宁、宜阳、伊川、汝阳、新安、孟津、偃师等9个县城和吉利区作为城市的10个卫星城进行规划。以廊道绿化、城中绿岛、城郊森林为主要建设内容,分别打造功能完善的生态系统。(注:按照行政区划,吉利区属洛阳市的一个行政区,但在地理位置上与城市区主体相分离,间隔孟津县部分区域,故单独对其进行规划。)

  (二)村镇绿化美化

  1.基本情况

  全市143个乡(镇)和2980个行政村,建成区总面积101.33万亩。2002年以来,我市组织开展了大规模村庄绿化活动,以提高林木覆盖率为主要指标,对所有村镇实施初步绿化。目前,全市村镇建成区已绿化面积35.43万亩,绿化覆盖率34.96%。存在问题:一是缺少统一规划,未能够与村庄综合治理有机相结合;二是缺少专项资金支持,绿化美化档次较低;三是未能充分发掘自身独特优势,村庄绿化千篇一律,缺少各自特色。各县(市、区)村镇绿化现状详见附表10。

  2.建设重点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村庄环境改造进行统一规划,以庭院、村中道路(河渠)、围村林带为绿化重点,进一步提高村镇绿化美化水平,构筑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村镇生态系统,加快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

第六章 林业重点建设工程

  一、国家重点生态工程

  (一)天然林保护工程

  按照“加强管护、积极培育”的原则,对列入工程区范围内的675.86万亩林地继续实行全面有效管护,改善森林质量,增强林地生产力。主要涉及栾川、嵩县、宜阳、洛宁、伊川、新安、孟津等。

  (二)退耕还林工程

  1.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地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精神,对2000年以来实施的155.35万亩退耕还林和配套荒山造林进行补植完善,落实好各项补助政策,加强抚育管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真正做到“退得下,稳得住,见成效、不反弹”。

  2.在暂不安排新的退耕地造林任务的情况下,积极争取国家关于荒山造林的有关政策,继续有计划地实施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

  (三)重点地区防护林工程

  遵循国家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在汝阳县实施淮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改善流域生态环境。

  (四)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维护各类生态系统,做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扎实抓好国家级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加快熊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建立健全保护区的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保护区设施和功能。

  二、省、市重点生态工程

  为改善城乡宜居生态环境,确保国土生态安全,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规划重点实施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等七大林业生态工程。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