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洛阳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的通知


  (二)是实现工业强市、旅游强市战略目标的需要

  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全省重要的工业制造基地,近年来,我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能源电力、铝工业、石化及后加工等重化工和原材料、高耗能产业所占比重大,环境压力日趋明显,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构建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可以发挥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净化污染物等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作用,而且还能增加固碳能力,减缓温室效应,实现间接减排,扩大环境容量,提高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承载能力。洛阳还是一个国际性的旅游城市,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全市分布有白云山、龙峪湾、天池山、神灵寨、花果山等14个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拥有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和被誉为“释源、祖庭”的中国第一个官办寺院白马寺,文化古迹数不胜数。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结合旅游开发,在风景名胜区、度假区等区域因地制宜营造风景林,为旅游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进一步提升全市旅游业的整体水平。

  (三)是实现我市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

  洛阳处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又属黄河中下游的过渡地区,境内分布有伏牛山、崤山、熊耳山、外方山四大山脉,地形地貌比较复杂。气候上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带,气候温和,降雨较为充沛。地理位置和气候上的过渡性决定了我市林业资源状况带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造就了我市生物的多样性,是河南省典型的山区林业大市,全市林业用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16.47%,有林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21.08%。近年来,我市抓住国家实施林业六大重点工程的机遇,相继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通道绿化、村庄绿化、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等一批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昔日岩石裸露的荒山逐步披上绿装,道路沿线、村庄周围绿树成荫,城市也环抱在森林之中。生态环境局部改善,但总体仍比较脆弱,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水平仍比较低,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协调。全市仍有大量的宜林荒山荒地、沟河路渠两侧、田间地头、四旁隙地亟需绿化,林业发展的潜力很大。实施林业生态建设,不仅注重高标准造林绿化,扩大林业发展空间,而且把中幼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农田防护完善提高等纳入规划,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同时,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森林资源管理和监测、科技服务和基础设施等支撑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林业的保障能力,促进我市林业跨越式发展。

  (四)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实施林业生态建设,不仅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扩大木材、果品的供给,促进全市经济发展,而且可以拉长森林食品、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培植)、苗木花卉、林药、森林生态旅游等产业链条,增加就业容量,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第四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林业生态县为载体,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空间,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大力培育、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抗灾、净化环境、美化环境的作用,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走在中原崛起前列做出新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尽量少占用耕地

  新增有林地全部安排在宜林荒山荒地(即国土部门控制的荒草地、沙地)和未利用土地中的部分滩涂地、裸土地及建设用地中的废弃矿山上。生态能源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全部规划在宜林荒山荒地等未利用土地上;矿区生态修复工程安排在废弃工矿用地等建设用地上;生态移民工程需恢复植被的,主要在移民废弃宅基地和废弃道路、晒谷场等其他农用地上安排造林。农田防护林网工程根据农田防护技术规程进行规划,不多占用耕地。环城防护林、围村林、生态廊道工程遇到耕地地段时,按标准下限进行规划,尽量少占用耕地,且这些工程只安排造林规模,不改变土地地类,其林木生长所占用土地仍按耕地管理。

  (二)相互协调,整体推进

  与各有关部门搞好数据衔接,充分吸纳和利用相关规划成果。城市建成区绿化规模与市园林局的数据相衔接;山区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规划在吸收水利部门水保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廊道绿化依据交通、水利、河务等部门已建和规划的工程,工程建设到哪里,林业生态建设规划跟进到哪里。规划还利用国土部门的土地分类成果控制全市的造林规模。

  (三)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南部、西南部山区以森林经营为重点,辅以人工造林。中部、北部黄土丘陵区坚持生态效益优先,重点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名特优经济林和生态能源林。一般农区重点建设高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以保障农业生产能力,同时大力发展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生态廊道绿化,在重点通道两侧、出入口等重要地段,实行乔灌花草相结合,提高绿化美化标准和景观效果。

  (四)政府主导,市场调节

  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实行政府主导,投资纳入市、县级政府财政支持体系;林业产业工程建设遵循市场规律,投资实行市场化运作;生态与经济兼顾的生态能源林等建设,注重吸引社会投资,实行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引导、扶持机制。

  (五)自下而上,统筹安排

  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编制方法,先由各县(市、区)根据当地实际提出规划方案,经相关部门认可后逐级上报。根据省林业厅反馈的控制数据,市级将控制数据分解到各县(市、区),各县(市、区)再将数据分解到乡(镇)、到村庄、到路段(河渠),确保规划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同时,坚持统筹安排,分区域、分年度、分工程规划,扎实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目标的实现。

  三、建设目标

  经过五年(2008~2012)的奋斗,巩固和完善多功能高效益的林业生态防护体系,使全市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建成城乡宜居生态环境和林业生态市。

  (一)总体目标

  到2012年,全市新增有林地84.47万亩,达到998.8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其中: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丘陵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一般平原农区林木覆盖率达到18%以上。林业年产值达到45亿元。所有的县(市)建成林业生态县。

  (二)具体目标

  现有111.36万亩宜林荒山荒地和0.15万亩宜林沙荒地全部得到绿化;73.55万亩低质低效林基本得到改造;新增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7.15万亩,达到68.95万亩;新造生态能源林45.63万亩;新增名优特新经济林基地6.50万亩,达到158.78万亩;新增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基地8.28万亩,达到12.28万亩。

  沟、河、路(铁路、国道、高速公路、省道、景区道路、县乡道、村道等)、渠绿化率95%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以上,平原村庄林木覆盖率40%以上。

  新增森林年吸收二氧化碳能力54.17万吨,达到360.07万吨。

  到“十二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保持在47%,林业年产值达到70亿元。建设林业生态功能完善,林业产业发达,林业生态文化繁荣的较为完备的现代林业体系,构筑“青山、碧水、绿地、蓝天”、城乡一体的绿化格局。

第五章 总体布局



  根据洛阳市自然区域特征、林业建设现状以及城乡绿化的特点,规划“三大区域”(南部、西南部山区,中部、北部黄土丘陵区和一般农区),“一个中心”(洛阳市城市区),“多级支点”即10个卫星城(9个县城和吉利区),143个乡(镇)和2980个村庄,“一网络”(生态廊道网络),构筑点、线、面、网相结合的林业生态系统。

  一、三大区域

  (一)南部、西南部山区

  1.基本情况

  该区指伏牛山、熊耳山、外方山的石质山区,为伊河、北汝河的源头及洛河的主要汇水区。主要涉及栾川和嵩县的绝大部分、汝阳南部,洛宁西北部、西南部,宜阳南部,伊川、新安、偃师等县(市)的少部分区域。

  区域内山势陡峭,海拔相对高差大,森林植被覆盖率高,林木资源丰富,分布有大面积的天然林和飞播林,是我市森林资源分布的核心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林种主要为栎类、松类、硬阔叶类构成的混交林,林分结构复杂,郁闭度大,林地生产力较低。区内山势险峻,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生活比较贫困。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