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洛阳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的通知


  (四)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严格征占用林地审批、林木采伐和木材运输管理,天保区严禁天然林商品性采伐;森林火灾受害率一直控制在1‰以下;病虫害成灾率一直低于0.8‰;区划界定国家级重点公益林351.62万亩、省级公益林94.90万亩;建立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

  三、林业所发挥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洛阳林业的综合效益包括森林的综合效益和湿地综合效益两部分。据测算,全市森林资源及湿地系统每年的综合效益达490.63亿元,其中森林资源年综合效益441.43亿元(包括:生态效益415.69亿元,经济效益19.50亿元,社会效益6.24亿元),湿地年生态效益49.20亿元。

  (一)生态效益

  1.蓄水净水作用

  森林的复杂立体结构能对降水层层拦截,不但使降水发生再分配,而且减弱了降水对地面的侵蚀。通过林下枯枝落叶层的吸持和过滤,然后缓慢释放出来,提高降水的利用率。全市森林年涵养水源总量16.39亿立方米,年调节水量、净化水质效益价值134.42亿元。

  湿地能将过量的水分储存起来并缓慢释放,从而将水分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进行再分配,减少洪涝灾害。全市湿地(不包括水稻田)可调蓄洪水5.20亿立方米,年效益价值31.78亿元;当水进入湿地后,由于水生植物的阻挡作用,流速减缓,有利于氮、磷、硫、重金属盐等污染物的沉淀、储存、转化,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全市湿地每年净化水质的效益价值为13.36亿元。

  2.固土保肥作用

  土壤是土地的根本,保护土壤就是保护土地生产力,全市森林每年固土保肥效益价值为22.59亿元。包括:全市森林每年减少土壤流失量0.27亿吨,减少土地面积和土壤肥力损失、减少河床淤积、保护水利设施,年效益价值18.91亿元;全市森林年增加土壤氮、磷、钾含量分别为159.96万吨、17.61万吨和150.86万吨,年蓄积养分效益价值3.68亿元。

  3.固碳释氧作用

  全市森林资源通过光合作用每年固定二氧化碳305.90万吨,全市湿地植物年固定二氧化碳9.78万吨,相当于燃烧197.30万吨标准煤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在不影响我市工业发展的情况下实现减排目标,扩大了我市工业发展的环境容量。全市森林、湿地年固定二氧化碳效益价值37.88亿元。

  在固定二氧化碳的同时,全市林木资源、湿地植物每年还释放氧气704.20万吨(其中森林资源年释放氧气697万吨,湿地植物年释放氧气7.20万吨),有效改善大气质量,维护大气平衡,年效益价值70.43亿元。

  4.净化环境作用

  全市森林每年可吸收有害气体二氧化硫、氟化物、氮氧化物分别为0.77亿公斤、229万公斤和388万公斤,滞尘99.74亿公斤,年效益价值16.2亿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和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人们对森林净化环境功能的需求会越来越迫切。

  5.庇护农田作用

  林业是保障农牧业生产的生态屏障,能有效降低田间风速、减少蒸发、增加湿度、调节温度,为农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效避免或减轻干旱、风沙、干热风、冰雹、霜冻等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危害,促进农作物高产稳产。全市森林资源年增加农作物产量233.46万吨,年效益价值26.94亿元。

  6.其他作用

  (1)保护生物多样性

  物种是最珍贵的自然遗产和人类未来的财富,森林和湿地是野生动植物的家园,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生物物种生活在森林里,五分之一以上的物种生活在湿地里。全市森林资源和湿地系统每年保护生物多样性效益价值97.72亿元。

  (2)旅游及休闲娱乐

  森林是生态旅游的主体,林区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载体。白云山、龙峪湾、老君山、天池山、花果山等生态旅游景区都位于林区。全市森林年旅游效益价值4.65亿元。

  湿地生态系统多种多样、风光秀丽,碧水青山、林水相依,是人们休闲娱乐、疗养的好地方。全市湿地年休闲娱乐效益价值1.20亿元。

  (3)节能减排

  种植在城镇的林木可有效减少居民能源消耗,节约电力,进而减少电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全市每年节能减排效益价值达6.75亿元。

  (二)经济效益

  我市林业每年向社会提供木材13.10万立方米,年产林果产品14亿公斤,改善了群众的膳食结构,提高了生活质量,为省、市药、果、油等加工企业提供了主要原材料。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2006年全市来自林业一、二、三产业的收益为19.50亿元,全市每个农民来自林业收入平均达到479元。

  (三)社会效益

  据测算,全市600多万亩集体林地和分布各地的200多家林产加工经营企业每年可为农村劳力提供5.20万个就业岗位,效益价值6.24亿元。林业已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

  退耕还林工程使农民不但提高了生态建设和保护意识,还从中得到了较大实惠。至2006年,全市退耕还林国家政策性投资达到5.03亿,有20.61万户,73.20万农民从中直接受益。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

  全市现有有林地面积914.39万亩,活立木蓄积2894.99万立方米,人均有林地面积仅1.40亩,人均占有森林蓄积仅4.48立方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市森林资源呈阶梯状分布。栾川、嵩县、汝阳、洛宁等南部、西南部山区县为第一阶梯,森林覆盖率均在40%以上,林相比较整齐;宜阳、新安为第二阶梯,森林覆盖率达20%以上;孟津、伊川、偃师为第三阶梯,森林覆盖率均不足10%。第二、三阶梯总体属黄土丘陵区,林相较差。目前,全市仍有111.36万亩立地条件差、绿化难度大的宜林荒山荒地,是多年造林绿化剩下的“硬骨头”,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土流失状况还未得到有效遏制。

  (二)森林质量不高,经营管理粗放

  有林地树种以纯林为主,混交林比例偏低,结构简单;林分龄组结构不合理,以幼、中龄林为主;单位面积蓄积量低。由于缺乏抚育管理,山区尚有大量残次林分和灌木林,栾川、嵩县等县的大面积飞播林因密度过大而生长缓慢;通道、村庄的绿化标准还比较低。

  (三)林业投资渠道少,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林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几年,我市相继实施了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林业投入有较大幅度提高,但退耕还林工程投资大部分用于补助退耕农户,真正用于造林的投资比重较小,林木后期管护资金缺乏。林业发展主要依靠上级政府财政投资,地方财政、社会投资偏少。

  (四)林业基础建设不健全,支撑保障能力不强

  林业管理体系尚不健全,森林防火、森林公安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三防”体系不稳固。各级林业部门技术人员少,经费紧张,基础设施落后,支撑保障能力不强,严重制约林业的健康发展。

  (五)林业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林业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发展水平低。现有产业经营规模小,层次低,产值少,需要进一步挖掘潜力,加强精深加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值,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林业产业体系。

第三章 规划的背景和必要性

  一、规划的背景

  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下,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工业强市、旅游强市、科教强市”的发展战略,确立走在中原崛起前列的目标。林业生态建设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实现林业又快又好发展,是一项必要而紧迫的任务。一是全市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仍比较脆弱;二是作为重工业城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容量和直接减排的空间有限;三是随着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快,城乡居民对生态产品、林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四是省委、省政府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做出了建设林业生态省的重大决策,提出了打造“绿色中原”、“锦绣中原”的目标,加大了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投资,为我市林业发展提供了契机。编制实施本规划对我市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打造中西部最佳人居环境城市,构建和谐洛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使我国成为生态良好的国家。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木材等林产品是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林业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大力发展林业,既是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战略举措,也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又是绿化美化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客观要求。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