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洛阳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的通知
*注:本篇法规已被: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涉及行政强制的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发布日期:2012年6月4日,实施日期:2012年6月4日)修改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洛阳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的通知
(洛政〔2007〕14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洛阳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已经市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洛阳市人民政府

二○○七年十二月十二日

洛阳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2008-2012年)

第一章 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置

  洛阳市位于黄河中游,河南省西部。介于东经 111O08 ′~ 112O59 ′,北纬33O35 ′~ 35O05 ′之间。北与焦作市、济源市相望,南接南阳市、平顶山市,西连三门峡市,东邻郑州市。东西长179公里,南北宽168公里,全市总面积15208.60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144平方公里。

  (二)地形地貌

  洛阳市的地貌基本分为西南部山地地貌,东北部黄土丘陵地貌和川区平原地貌三大类。其中山地地貌面积6921.4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5.5%。主要由伏牛山、崤山、熊耳山、外方山四大山脉构成,绝大部分位于栾川、嵩县、洛宁、汝阳境内,新安、宜阳、偃师、伊川、孟津也有分布。丘陵地貌面积6194.46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0.7%,主要分布在新安县的北部、伊川县的东北部和孟津县的西北部及伏牛山到熊耳山山地的北部,黄河的南侧,洛河和伊河的中下游地带。河谷平川地貌面积2098.79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3.8%。主要由黄河流域的黄河、洛河、伊河、涧河,淮河流域的汝河,长江流域的白河、老灌河流经的谷川平原盆地组成。

  (三)水文

  洛阳市境内干支流及沟、涧、溪等共2.7万多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39条,分属黄河、淮河及长江三大水系。流域总面积15057.10平方公里,其中黄河流域面积12497.4平方公里,淮河流域面积2032.70平方公里,长江流域面积527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黄河流域的黄河、洛河、伊河、涧河,淮河流域的汝河,长江流域的白河、老灌河。

  (四)气候

  洛阳市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带,表现出显著的大陆性、季节性气候特征。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盛行偏南风,炎热多雨。全年平均气温14.2℃。年平均降雨量600-700毫米,集中在7、8、9三个月,明显表现出冬春干燥少雨,夏秋雨水集中。年均日照时数2000~2600小时,积温4575℃,无霜期217天。

  (五)土壤

  全市广泛分布的主要是棕壤、褐土、红粘土、潮土四类,其它土类仅有零星分布。按地域分布,全市土壤资源可划分为以棕壤为主的西南部中山区,包括栾川、嵩县大部分地区,汝阳、洛宁、新安、宜阳部分地区,占土壤总面积的22.8%;以褐土为主的西南部低山区,占总土壤面积的39.6%,多分布在洛宁、嵩县、栾川、新安、宜阳、汝阳等县;以红粘土为主的北部黄土丘陵区,占土壤总面积的12.17%,遍及九县七区;以潮土为主的伊洛河平原区,占土壤总面积的3.82%,主要分布在黄河、洛河、伊河、汝河、涧河等河流下游滩地和两岸的一、二级阶地。

  (六)植物

  洛阳位于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土壤具有南北过渡的性质,属于暖温带植物区系。植物种类极其丰富,并有不少稀有珍贵的植物种类。据调查统计,全市共有维管束植物 2308种,198变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18种,省级重点保护的36种。乔木树种主要有核桃、柿、栓皮栎、杨、柳、刺槐、泡桐、臭椿、楝树、槲栎、化香、鹅耳栎、漆树、楸树等;灌木类有酸枣、荆条、连翘、胡枝子、盐肤木、黄栌等。草本植物多是蒿类、白草、羊胡子草、白茅、山棉花等。

  (七)动物

  洛阳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全市有陆栖脊椎动物365种(另9亚种),占全国陆栖脊椎动物的15.32%,占河南省总种数的82.39%。其中,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12种,二级野生保护动物58种,占全国野生保护动物种数的78.65%;河南省重点野生保护动物30余种,占全省重点野生保护动物的83.33%。鸟类262种,占全省的83.17%。

  二、经济社会概况

  (一)社会概况

  洛阳市是中原地区重要的工业、科技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下辖偃师市、孟津县、新安县、伊川县、宜阳县、嵩县、洛宁县、栾川县、汝阳县、涧西区、西工区、老城区、瀍河区、洛龙区、吉利区等一市八县六区,以及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全市共有35个街道办事处、143个乡(镇)、2980个村委会和222个居委会,总人口64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52.10万人,乡村人口393.90万人。农村劳动力301.77万人,占乡村人口的76.6%。

  (二)经济概况

  2006年底,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1333.60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15.97亿元(含林业产值19.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6.6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12.32亿元。农民人均耕地1.13亩,粮食总产量229.43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408.48元。

  三、生态环境概况

  (一)水土流失

  全市水土流失面积1566.6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8.7%;侵蚀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侵蚀模数平均达2576t/km2·a。水土保持类型区可分为四类: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土石山区、黄土阶地区、冲积平原区。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主要有陡坡开荒、城镇开发建设、工矿企业建设、矿产开采、公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降低,贫困加剧,水库、河道淤积,全市每年因水土流失而直接注入黄河泥沙3500万吨。

  (二)环境概况

  全市共排放工业和生活废水2.5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24亿吨,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1.34亿吨;工业废气排放量2320.10亿立方米,主要污染物烟尘17.22万吨,二氧化硫30.45万吨,粉尘11.57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1520.80万吨。

  地表水污染程度有所减轻,但总体状况仍不容乐观。全市主要河渠14个监测评价断面中,有7个断面综合水质类别超过Ⅳ类标准。地下水质有所好转,但局部污染加重。

第二章 林业现状

  一、林业资源现状

  根据2006-2007年度进行的二类森林资源清查,截至2006年底,全市现有林业用地1161.93万亩,其中有林地914.39万亩,疏林地9.72万亩,灌木林地84.10万亩,未成林造林地23万亩,苗圃地3.06万亩,无林地127.66万亩。森林覆盖率41.83%。全市活立木蓄积2894.99万立方米。全市湿地(不包括水稻田)面积60万亩。

  二、主要成就

  (一)森林资源持续增长

  2000年以来完成退耕还林155.35万亩,实施淮防林、水保林、邙岭绿化、小型公益林等重点防护林工程7.85万亩,外资造林39.5万亩,天保封山育林78.5万亩。同时,实施通道绿化、村庄绿化、城郊森林等一批市级重点绿化工程,绿化乡级以上通道5000余公里,2980个村庄得到初步绿化。2007年与1998年相比:林业用地面积增加78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14.53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净增1011.43立方米。

  (二)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南部、西南部深山区实施天保工程后,林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动物数量明显增多;浅山、丘陵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小,强度逐年减轻。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通道沿线初步形成森林景观,县乡道、村道实现初步绿化。村庄绿化初见成效,部分村庄绿化标准较高。城市郊区和县城周边初步建成了以森林公园为核心的绿色生态屏障。

  (三)林业产业初具规模

  全市现有经济林152.28万亩,年产量3.77亿公斤;种植花卉4万亩,销售额6000余万元;用材林61.80万亩。有木材加工企业95家,人造板年加工能力6.64万立方米。建设省级以上森林公园和生态旅游景区15处,年接待游客101.60多万人,旅游综合收入2479.75万元,其中门票收入达1098.72万元。2006年全市林业总产值19.50亿元。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