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单位:发展改革委、经委、科委、信息委、财政局、审计局
(二)加快载体培育
1.规划重点载体建设
初步形成漕开发、徐家汇两大信息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提高相关街道商务楼宇中信息服务业重点跟踪企业的比例。重点建设交大徐汇软件园、漕河泾软件园、天华信息科技产业园、普天邮通科技产业园、L777新媒体产业园等核心载体,推动园区基本建设。结合园区评星工作,试行园区产业评估制度,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产业定位,提高用地能效。
建设全区统一的“信息服务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构建依托企业实体的虚拟载体,为信息服务业企业和机构提供政策咨询、业务代办、信息发布、技术交流、企业展示等基础性服务,加强与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等资源的联动,降低企业营运成本,延伸政府公共服务,提高产业区域凝聚力。
三年内,新增信息服务业各类产业载体面积约30万平方米;信息服务业核心载体的产业集聚率不低于85%,单位面积年税收贡献达到1000元/平方米;税收亿元商务楼宇中信息服务业重点跟踪企业数平均不低于3家;企业对信息服务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总体评价良好。
责任单位:信息委、经委、科委、外经委、招商中心及各街道、华泾镇
2.整合统计分析资源
以“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为契机,尝试建立跨部门的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研究制定与产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统计指标体系,整合数据采集渠道、健全信息共享机制,重点摸清本区信息服务业的各项基础数据,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以便根据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来评估修订相关政策。
以“上海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统计”为抓手,明确信息服务业的行业分类标准,构建IT产业发展的专业数据库,规划建设徐汇IT产业地图,并最终扩充为全区产业地图,尝试统计在时间、空间、结构和关联上的信息拓展,切实提高统计的描述、监测、预警、预测等决策支持功能。
三年内,与信息服务业相关的所有政府部门全部进入IT产业地图;所有与信息服务业相关的载体全部进入IT产业地图;专业数据库更新频率每月不低于1次;基础数据跨部门访问占所有数据访问的比重不低于30%。
责任单位:统计局、信息委、税务分局、工商分局、质监局
(三)深化企业扶持
1.关注重点企业动态
通过不断提升的产业发展竞争力,吸引和留住国内外知名企业。促进信息服务业与其他现代服务业之间的融合,通过兼并、联合、重组、上市等方式,形成若干拥有知名品牌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积极培育发展前景较好的中小企业,发挥其在自主创新、吸纳就业、业态生成等方面的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