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发展装备先进的海洋捕捞业。大力调整捕捞产业结构,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发展高产低耗的作业类型,推广节能渔船和选择性渔具、渔法,减少幼鱼、低值渔获物的比例,促进近海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巩固和完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切实强化渔船“双控”制度和捕捞许可证制度。加大对捕捞产业的政策扶持,鼓励和扶持捕捞渔民更新改造渔船,改进渔船装备,提高捕捞生产能力和安全生产水平。开展渔业资源调查、评估,提高生产决策能力。稳妥推进减船工作,淘汰一批对资源破坏大,安全性差的近海作业渔船,引导海洋渔业向中深海发展,提高捕捞生产效益。
3、发展都市特色的休闲渔业。充分利用城市的市场、区位、资本、人才和科技等资源优势,培育观赏鱼企业,建设观赏鱼产业带。发挥休闲渔业资源优势,打造不同类型的休闲渔业品牌。培育一批上规模的特色休闲渔业企业,发展以休闲、垂钓、海上捕捞、观赏、品鲜等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渔业。结合渔港建设、增殖放流、海洋与渔业保护区建设等,构建沿海区域的滨海港湾休闲渔业带;以建设休闲、垂钓、品鲜、观赏水族养殖为主体,构建城郊周边都市型渔业圈;以绿色优美山水风光与朴实渔家生活相交融为主题,构建生态型休闲渔业区。引导渔民将水族养殖与旅游观光、水族观赏、池塘垂钓、文化传承等有机结合,构建组团式、规模化、品牌化、生态型的现代渔业旅游新格局,进一步拓展渔业文化内涵。继续发展观赏渔业,实施品牌战略,组建观赏鱼养殖集散地,加强观赏水族繁养殖基地建设,提高养殖科技水平,重点发展高档观赏鱼,建设集观赏鱼繁养殖、观光、垂钓、信息服务于一体的观光休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
4、发展现代化的水产物流业。适应城乡居民对水产品消费的需求,积极加快建设水产品现代物流体系,推进传统流通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注重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并重,在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大力开辟国内消费市场。继续支持本市水产企业参加相关的展览、展销活动,为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创造条件。加快对现有新洲水产品批发市场、金桥水产品批发市场等大中型水产品流通企业的改造,完善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冷藏设施、配送系统、信息网络、电脑结算系统、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系统等设施建设。推进重点市场的升级改造,推动渔区和港口专业水产品交易市场采用水产品现代流通方式,推进市场管理现代化。完善现代水产品供应链,促使渔业产业、加工、销售系列产业链条的形成。扶持和发展一批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建设水产品物流园区、专业化物流配送中心。加强流通市场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水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服务功能。通过流通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快速采集市场信息,建立中心数据库,准确反映市场动态,为企业、渔民等及时提供有效信息。把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有机结合,打造网上物流配送平台、电子商务平台,有效配置和利用配送资源,发展现代网上水产品物流配送。
(四)做好渔区、渔港、产业发展规划与实施,建设幸福和谐社区
按现代渔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加大推进我市渔港经济区建设力度。以建设省级二类标准渔港为目标,按照“渔村社区化、渔港生态化、渔业产业化”的总体思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通过科学规划、产业支撑、政策扶持,把渔区建成居住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特色突出、经济持续发展的现代渔港经济区。
继续落实好市委、市政府扶持渔区渔民政策,加大帮扶解困力度,促进渔民转产转业。加快渔民安居房建设,协调渔区所属镇街政府解决渔区住房困难户渔民的住房难问题,建设幸福和谐社区。
1、协助相关镇街完善渔区建设规划。遵循渔区特色、渔业特点,编制现代渔港经济区建设规划。通过规划,对渔港旧区渔民居住环境、渔区产业发展进行合理的布局,释放发展空间,改善渔民生活、居住条件,发展渔区产业,实现渔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使渔区经济发展与周边镇街乃至全市经济发展形成融合、互动的整体。
2、做好渔港建设规划的修编。根据市域渔港现状和渔区渔业发展需要,以省级二类渔港为标准,修编我市现代渔港总体布局规划和总体实施方案。通过规划,确立港界,明晰港权,提升港区整体功能布局和基础设施配套,把渔港设施建设、渔船后勤补给、渔业产业发展和渔民就业空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渔业产业链的延伸,建设生态化渔港。
3、进一步推进渔区、渔港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力度改造和完善渔区道路、电网、供水、环保及公共卫生设施,优化渔区环境,力争用2-3年时间彻底改变渔区脏乱差的落后面貌。根据不同港区渔船容量和功能侧重,分类推进标准化渔港建设进程,高质量、高要求建设渔港码头,对新湾渔港泊区进行清淤,加强渔港堤岸整治和港区维护,完善渔船后勤补给、维修保养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渔港整体功能,提高港区避风和防洪能力,保障渔船靠泊安全。
4、整合发展渔区产业资源。充分利用、整合渔区现有的资源和产业特色,发展渔区经济。发挥渔业产业优势和特点,整合发展渔区水产品鲜活、干品鱼货交易、水产品加工和海鲜餐饮等传统特色产业;发挥渔区多元化复合经济特点,依托渔区临海和港口优势,整合发展滨海商业、滨海房地产业、港口运输业等;发挥渔区旅游资源优势,发展休闲渔业、海上观光、海洋文化、渔区民族风情等滨海旅游,开发红树林、滨海湿地公园等海洋风光旅游,开发海岛休闲探险特色旅游。支持和鼓励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参与渔区旅游业开发和建设。
5、确保渔民安居、渔区稳定。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为重点,做到渔区渔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努力健全渔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渔民收入,保障公共安全。一是继续落实好市委、市政府扶持渔区渔民政策。加大渔区渔民的帮扶解困力度,促进渔民转产转业。通过“先征后返还”的方法减免渔民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渔业船舶及船用产品设施检验费、船舶港务费和渔船无线电频率占用费等四项涉渔收费;安排发放渔民转产转业减船补助经费,专门用于淘汰渔船的地方配套减船补助,切实减轻渔民负担,增加渔民收入。二是扶持发展渔区集体经济。加强对经济困难渔区社区(村)的经济扶持,保障渔区社区(村)干部队伍稳定,提高渔区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健全渔区经济保障机制,促进渔区集体经济发展,使渔区集体、渔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继续探索财政资金对渔区公共管理支出进行适当补助的政策。三是加强渔民技能培训。根据渔民的实际需要和培训意愿,拓宽培训渠道,开办适合渔民就业需要的培训课程和工种,努力提高渔民的生产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渔民。根据省人大渔民转产转业议案的实施要求,市财政计划从2010至2014年,每年安排转产转业渔民技能培训经费约36万元,每年培训渔民160人。四是加快渔民安居房建设。协调处理好渔区所属镇街统筹规划好建设用地,在规划、报建等方面简化手续,给予产权、减免规费等方面政策优惠,加快推进渔民安居房建设,尽快解决渔区住房困难户渔民的住房难问题。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