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度安排和保障措施
(一)进度安排
方案目标任务拟分三步实施。
第一阶段(2011年)
目标任务:全面启动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分解部门责任,加强环境和载体建设,起步区已开工14个地块中将实现4个地块主楼封顶。新增2家交易所,新增注册各类机构100家。
第二阶段(2012年)
目标任务: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全面向纵深推进,金融载体建设稳步推进,搭建起全面的金融配套政策体系,重点金融领域突破进入攻坚克难阶段,新型交易所加速落地,各类基金的聚集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增注册各类机构100家,金融改革创新基地示范效应初步显现。
第三阶段(2013年)
目标任务:全面实现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目标。金融载体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十大金融交易市场有序运营,政策突破改革目标基本实现,政策促进和示范效应充分发挥,驻区金融业对天津经济的带动效应明显提升,现代金融改革创新基地地位全面确立。
(详细进度安排及责任分解见附件)
(二)保障措施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构,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部门协调会议,研究决定试点的重大事项。
2.建立健全责任机制
明确责任并建立健全目标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把推进改革情况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针对试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采取有效措施。
3.建立协调联动机制
要主动与国家各部委和市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定期向上级部门汇报试点方案的实施情况。对一些涉及难点的重大改革,要制定专项方案,主动向中央及市相关部门请示沟通,积极争取指导和支持。
4.强化智力保障
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为试点工作提供决策咨询。有针对性地开展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战略合作,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及时获取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信息。
附件:于家堡金融区金融改革创新工作目标年度任务分解意见表
序号 | 工作任务 | 工作内容 | 工作目标年度任务分解 | 责任分工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一 | 固定资产投资指标任务 | | | | |
1 |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指标任务 |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 |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 |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 |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 | 中心商务区管委会建设局、新金融公司 |
二 | 加快三大载体建设 | | | | |
2 | 加快楼宇建设 | 到2013年底,于家堡金融区累计开工建设项目45个,面积达到570万平方米,累计12栋楼宇竣工投入使用,甲级金融楼宇占90%。响螺湾商务区39栋楼宇投入使用,天碱、东西沽区域建设全面启动。 | 实现于家堡金融区4栋楼宇主体封顶,6个项目新开工。 | 实现于家堡金融区8栋楼宇封顶,6栋楼宇竣工投入使用,10个项目新开工。 | 实现于家堡金融区累计12栋楼宇竣工投入使用,新开工项目15个,竣工、在建建筑面积达到570万平方米。 | 中心商务区管委会建设局、新金融公司 |
3 | 加快配套建设 | 到2013年底,于家堡金融区起步区地下空间、南北能源中心、市政公共管廊、110KV变电站建设完成;沿河景观、开放空间和中央大道绿化带全部完工;起步区内道路、景观、城市家具等全部建成;起步区网络光纤全部铺设到位,竣工楼宇终端接口达到运营使用标准,覆盖楼宇之外的公共区域无线网络开通运行;无线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完毕,实现数据接入、企业VPN互连、Internet浏览、语音视频、点对点信息业务、位置业务、广告推送等多项服务。 | 继续实施起步区地下空间,年内开工建设南北能源中心,建设沿河、道路两侧绿化景观工程。 | 继续实施起步区地下空间,建设市政公共管廊、110KV变电站,建设南北能源中心,建设起步区内道路、沿河、道路两侧绿化景观工程,城市家具;为竣工楼宇配套通讯设施,提供通信服务。 | 起步区地下空间,建设南北能源中心,市政公共管廊、110KV变电站建成;沿河景观、开放空间和中央大道绿化全部完成;起步区内道路、景观、城市家具等全部建成;完成起步区内完成通讯设施配套建设,提供多项通信服务。 | 中心商务区管委会建设局、新金融公司 |
4 | 加快交通建设 | 到2013年底,实现中央大道海河隧道、海河大桥复线桥竣工通车、于家堡高铁枢纽站投入使用;力争安阳道跨海河桥、于新道跨海河桥竣工通车;推动于家堡金融区内两横两纵4条地铁线路规划建设。 | 安阳道跨海河桥、于新道跨海河桥年内开工。 | 实现中央大道海河隧道、海河大桥复线竣工通车、于家堡高铁枢纽站投入使用;安阳道跨海河桥、于新道跨海河桥年内竣工。 | 推动于家堡金融区内两横两纵4条地铁线路规划建设。 | 中心商务区管委会建设局、集团公司、新金融公司 |
三 | 推进三大金融配套体系创新 | | | | |
5 | 形成系统化的政策体系 | 出台财税政策、支持金融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金融人才聚集与培育的政策、争取相关政策的突破 | 出台具备吸引力的金融招商政策、财政补贴政策、零费区政策、构建联动网络制度、实施股权投资策略。 | 构建系统化政策支持体系,通过加强与市级金融综合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合作,建立支持于家堡金融区发展的系统性支持的政策体系;设立金融创新奖,形成金融创新激励机制;启动重点金融企业成长计划;出台认证人才奖励政策;出台金融人才就业、户籍和子女教育方面政策;建立人才创业基金;建设人才公寓;加强金融人才培训;争取区县示范工业园区税收优惠政策的共享。 | 争取于家堡金融区在定位、创新体制、审批时限、人才子女教育、亲属就业、户籍管理、土地政策和地产开发领域、新区试点政策共享等方面实现突破;争取境内离岸人民币回流试点先行先试。 | 由中心商务区管委会经发局牵头负责争取于家堡金融区定位的突破、争取试点政策共享的突破、争取境内离岸人民币回流试点先行先试;由中心商务区管委会投促局牵头负责出台财税政策、支持金融企业发展的政策,财政局等相关部门配合;由中心商务区管委会人社局牵头负责出台支持金融人才聚集与培育的政策;加强金融人才培训;由中心商务区管委会建设局牵头负责建设人才公寓、土地政策和地产开发领域等方面实现突破,相关部门配合;由中心商务区管委会财政局负责争取于家堡金融区创新体制的突破,争取区县示范工业园区税收优惠政策的共享; 由投促局负责启动重点金融企业成长计划、审批时限的突破; |
6 | 搭建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 搭建多层次信息平台;建立中心商务区网络信息平台;建成第三方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建设;设立于家堡金融企业协会;组建于家堡金融研究中心;组建中心商务区企业服务中心。 | 着手搭建多层次的信息平台,建立中心商务区网络信息平台;启动第三方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建设;研究组建于家堡金融研究中心和中心商务区企业服务中心。 | 形成驻区金融机构与滨海新区产业对接、驻区金融机构之间、驻区金融机构对外宣传三重信息平台;建成中心商务区网络信息平台;加快第三方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建设;设立于家堡金融企业协会;成立于家堡金融研究中心;成立中心商务区企业服务中心。 | 建成第三方服务外包产业基地;进一步推进于家堡金融区企业协会、于家堡金融研究中心、中心商务区企业服务中心发展壮大,使之不断完善,并逐渐成熟,在交流合作、招商引资、咨询服务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由中心商务区管委会办公室牵头负责建立中心商务区网络信息平台,相关部门配合;由中心商务区管委会经发局牵头负责成立于家堡金融研究中心;由中心商务区管委会投促局牵头负责搭建多层次信息平台、成立中心商务区企业服务中心,新金融公司配合;由中心商务区管委会金融办牵头负责第三方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建设,建设局、新金融公司配合; |
7 | 构建健全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 各级金融监管机构在于家堡设立分支机构或派出机构;建立于家堡金融区风险预警系统;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着手协调市区有关部门,争取国家、市两级金融监管机构在于家堡设立分支机构或派出机构;研究建立于家堡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和建立企业信用档案。 | 建立以监管部门领导、管委会组织协调、驻区企业广泛参与的金融风险防范长效机制,形成有效的金融机构案件防控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搭建宏观经济运行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定期发布监测结果,为政府及区内金融企业提供风险预测信息,使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发展保持同步;开展企业信用评级,定期发布。 | 加强与国际信用评估与监督协会(ICASA)的沟通合作,争取吸引标准普尔、穆迪等国际知名信用评级机构进驻于家堡金融区;发展信用服务市场、诚信社会环境和现代信用服务体系。 | 中心商务区管委会金融办、新金融公司 |
四 | 构建金融产业链,实现金融区五大聚集 | | | | |
8 | 实现国际机构和财团聚集 | 到2013年,在于家堡金融区注册的国际机构和财团力争达到50家。 | 达到10家 | 达到30家 | 达到50家 | 中心商务区管委会投促局、中心商务区管委会金融办、 新金融公司 |
9 | 金融机构和创新类机构聚集 | 到2013年,在于家堡金融区注册的金融机构和创新类机构力争达到500家。 | 达到50家 | 达到300家 | 达到500家 |
10 | 各类服务性机构聚集 | 到2013年,在于家堡金融区注册的各类服务性机构力争达到100家。 | 达到20家 | 达到60家 | 达到100家 |
11 | 各类交易市场聚集 | 着力构筑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滨海柜台交易市场、天津矿业权交易所、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等为核心的十大金融交易市场, | 达到5个 | 达到8个 | 达到10个 |
12 | 各类基金聚集 | 到2013年,在于家堡金融区注册的各类基金力争达到500家 | 达到200家 | 达到350家 | 达到500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