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的通知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的通知
(甘政办发〔2011〕198号 2011年8月12日)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甘肃省“十二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甘肃省“十二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扶贫开发攻坚克难、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全面推进“十二五”期间全省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确保“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目标的顺利实现,促进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和《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的总体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主要阐明全省“十二五”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攻坚目标、重点任务、区域重点、责任主体,是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省贫困地区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依据。

  一、“十二五”扶贫开发的基础

  “十一五”以来,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甘肃省“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实施整村推进、产业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按期完成了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为“十二五”扶贫难点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一五”农村扶贫开发成效。

  “十一五”期间,国家和省上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35.1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27.34亿元,增长25.3%,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59.63亿元(包括发展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三西”资金和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增长58.6%;易地搬迁资金14.69亿元,增长3.2%;省级财政配套资金5.38亿元,增长41.5%;天津对口帮扶资金0.9亿元,增长80%;扶贫信贷资金54.5亿元,增长5.5%。重点实施了基础设施建设、整村推进、产业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易地扶贫搬迁、科技培训和实用技术推广、灾后恢复重建等扶贫项目,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

  --贫困人口持续下降。积极实施“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全省贫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99元,超额完成了2100元的计划任务。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80.0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4.3%下降到14.85%。

  --基础条件逐步改善。坚持把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摆在扶贫开发的首位,不断加快水、电、路、田、林、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省贫困地区梯田面积达到2167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571万亩;整修村组道路2.27万公里,解决了521万人、478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3.6万户,易地搬迁6.99万户、35.32万人,劳务移民11.4万人,贫困乡村“行路难”、“吃水难”等突出问题得到较大缓解。

  --扶贫产业发展壮大。加快发展草食畜、马铃薯、中药材、果品、瓜菜等特色扶贫产业,全省贫困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802万亩,经济林果349万亩,发展优质瓜菜258万亩,中药材202万亩;贫困地区肉牛存栏202万头,肉羊存栏679万只,产业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

  --科技扶贫步伐加快。引进推广农村实用技术200多项,完成全膜双垄沟播玉米500万亩,培育科技示范户6.1万户;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17万人次,完成“两后生”(初、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中的劳动力)培训10.5万人;贫困村校舍和卫生设施得到有效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3%。

  --区域开发有序推进。5年实施整村推进3008个,“三个确保”(2010年底前,确保完成人口较少民族、内陆边境距边境线25公里范围内、革命老区县中尚未实施整村推进的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按期完成;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试点、“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初见成效,“两州一市”、庆阳革命老区等特困片带扶贫攻坚步伐加快,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全力推进,东西协作、社会帮扶成效明显。

  专栏1:“十一五”扶贫规划主要预期目标完成情况

主要指标“十一五”预期目标“十一五”实际完成
减少贫困人口(万人)240280.06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21002599
整村推进(个)30003008


  (二)“十一五”扶贫开发的基本经验。

  全省扶贫开发始终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在扶贫实践中的基本经验是:

  --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大胆探索各具特色的扶贫开发、脱贫致富之路。

  --坚持抓主抓重,重点突破,着力破解贫困地区和贫困农牧民发展中的迫切问题。

  --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扶持特色优势产业两手抓,同步推进生产生活基本条件改善和特色增收产业发展。

  --坚持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两后生”转移培训等多措并举,整村推进与连片开发有机结合,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相互促进,创新机制,努力营造“大扶贫”格局。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调,整合资金,社会参与,群众主体,注重调动扶贫开发内生动力。

  (三)“十二五”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扶贫开发由解决温饱向增加收入、巩固成果、提升水平转变和集中连片特困区域着力攻坚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

  1.机遇。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扶贫开发的战略目标更加明确,政策体系更加完善,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

  --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和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等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措施,为我省农村扶贫开发注入了新的更大动力。

  --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纲要的实施和“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战略举措,为大力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新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实施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将进一步提升扶贫开发工作水平。

  --全省“十二五”区域发展战略和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形势,将为实施扶贫开发难点攻坚创造良好环境。

  --多年扶贫开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探索的有益经验及成功做法,既为“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今后5年有力有效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2.挑战。

  --贫困人口规模依然庞大。至2010年底,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196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为310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4.85%,居全国首位;少数民族地区、庆阳革命老区、南部高寒阴湿山区、中部干旱地区及河西特困移民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问题依然突出。

  --因灾返贫现象依然突出。我省贫困地区山大沟深,生态环境脆弱,干旱、洪涝、泥石流、冰雪、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导致返贫率居高不下;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

  --农民收入水平依然很低。我省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综合发展能力不足,农民增收渠道狭窄。2010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75.9%,相当于全国扶贫工作重点县平均水平的79.4%,缩小发展差距任重道远。

  --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依然滞后。贫困地区农村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落后,职业教育仍处于薄弱环节,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地方病、流行病、常见病发病率高;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滞后,部分贫困村组不通车,人畜饮水困难,危旧房、土坯房(窑洞)比例高,村容村貌差。

  二、“十二五”扶贫开发的指导思想和攻坚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战略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改善贫困地区民生、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为主线,以转变发展方式、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突破口,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突出重点,集中攻坚,实现贫困群众基本生存条件明显好转、基本收入明显增加、基本生活明显改善、基本素质明显提升、基本权益有效保障,为到2020年实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思路。

  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为主战场,从3个层面同步推进扶贫攻坚:以“两州两市”(甘南州、临夏州、定西市、陇南市)和庆阳革命老区为重点,将其中自然条件最差、贫困程度最深的特别困难县作为连片开发的优先地带,实施集中攻坚,大力加快发展;对其他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本着缺什么补什么、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实施重点项目管理,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对非重点县的重点贫困乡村,按照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思路,以县、乡为主,实施工作目标规划管理,全面实现脱贫致富,率先向小康目标迈进。

  (三)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开发扶贫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加大政策扶持和行业部门协调力度,积极整合相关资源,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齐心协力推进扶贫开发的工作格局。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