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树立融“科学、教育、技术、文化等为一体的大文化”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强化首都文化中心地位,打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更好地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按照“核心辐射、多极集聚、广泛覆盖”原则,构建文化设施“两轴一线、多极、广覆盖”的基本格局。
健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科学规划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和布局,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利用效率。加快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标准化建设,到2015年,实现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达标率100%。加快乡镇文化体育活动中心、街道市民文化休闲中心建设,满足市民基本文化需求。继续推进多厅影院建设,使全市影院总量达到100家以上,银幕接近800块。
建设功能性重大文化设施。完成国家话剧院、国家国学中心、国家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馆等国家级文化设施建设,争取新的国家大型文化设施落户北京。建成首都图书馆二期、北京人艺国际戏剧中心、北京市文化活动中心、北京歌舞剧院剧场等大型文化设施。推动建设北京美术馆、北京图书大厦二期、北京儿童文化艺术中心、首都交响音乐厅、北方昆曲艺术中心,增强首都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支持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中国出版博物馆、中国国际版权贸易中心建设,提升首都出版发行业影响力。
图2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重大文化设施建设规划示意图(图略)
(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开辟服务渠道,以政府购买、社会赞助等多种形式,不断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实施电影公益放映工程,丰富放映片源,年放映电影10万场以上。实施公益演出惠民工程,建立长效机制,实现演出常态化。扩大“周末场演出计划”,年均演出1000场。继续开展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年演出1000场,向青少年普及民族艺术。继续实施农村文艺演出星火工程”,鼓励农村文艺队伍跨区(县)、乡镇、行政村交流演出。继续实施“读书益民工程”,推动“益民书屋”向社区延伸。
丰富文化产品供给。继续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加大对爱国题材、北京题材、现实题材、农村题材、青少年题材作品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实施民族传统节日工程,组织策划好传统节日系列文化活动。实施传统文化保护工程,整理传统文化资源,培养传统技艺新人,传承优秀传统艺术。实施群众原创推新工程,建立群众广泛参与的优秀作品创作、选拔、出版和推广机制。实施数字文化精品工程,支持原创网络文学、数字音乐和游戏动漫的研发、制作和传播,推动文化产品数字化、网络化。整合演出市场信息资源,打造北京文艺演出信息平台。
(三)增强主流媒体传播能力。
做大做强主流媒体。扩大市属报刊的发行量和市属电台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北京电视台卫视频道的落地率和收视率。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加强千龙网、首都之窗、北青网、北京广播网、BTV在线、京报网等市属重点网站建设。努力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搜索引擎。积极推进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车载电视、楼宇电视、地铁电视、户外大屏幕电视等新媒体建设,扩大信息传播覆盖面。加强媒体传播能力建设,不断推出具有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节目和栏目。整合并统筹使用现有出版补贴资源,重点扶持公益性出版项目。
提高文化传播科技含量。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构建技术先进、功能完善、使用便捷的高速互联传输网络。积极促进数字化出版、印刷以及现代物流技术的研发应用。鼓励传统新闻出版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兴新闻出版业态。支持电子纸、阅读器等新闻出版新载体的技术开发、应用和产业化。推广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博物馆藏品保护、展陈、研究方面的应用。
(四)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创新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推进文物保护由单体展示向分类、连片、成线区域性的综合性保护与利用转变,全方位展示古都风貌和文化魅力。完成《文物建筑修缮保护利用中长期规划(2008-2015年)》,加强长城、故宫、天坛、周口店遗址、十三陵等世界文化遗产及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修缮和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实施北海万佛楼、大佛寺、颐和园须弥灵境遗址、香山昭庙复建工程。注重郊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加强优秀近现代建筑和重要工业遗产的保护。重建、改造、修缮中和戏院、广和剧场、吉祥戏院和西单剧场等老字号演出场所,恢复北京传统文化历史原貌。加快旧城街巷、胡同、四合院人口疏散和房屋修缮,改善院落基础设施。
增强博物馆服务功能。完成中国园林博物馆、北京奥运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徐悲鸿纪念馆建设。推进北京市博物馆中心库和文物修复中心建设,支持区(县)博物馆建设。大力加强博物馆质量建设,增强博物馆公共服务功能,积极引进或合作举办影响力较大的精品展览。进一步扩大博物馆免费开放范围,使更多市民免费享用公共文化资源。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和登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资源数据库。结合传统节日和重大节庆活动,举办春节文化论坛、清明诗会、端午文化节、中秋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市民通过体验、互动等多种方式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鼓励传统文化、表演、手工的传帮带。建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提升经济价值的同时得到保护和弘扬。
六、增强公共安全服务能力
统筹协调社会群体利益,健全公共安全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着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推进“平安北京”建设,努力建设安全、稳定、和谐的首善之区。
(一)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在城区全面实现网格化管理。以网格为单位,科学配置、有效整合专业管理、各类协管、志愿服务队伍等各种管理力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对人、地、物、事、组织的全时空、全覆盖、立体化、精细化管理。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创新,建立社区议事协商制度,创新社区民主监督机制,完善基层自治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城乡自治组织在协调利益关系、促进人际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创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加强农村地区管理资源整合,提高村庄治安防控水平。完善“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加强出租房屋、地下空间管理。研究建立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
(二)加强社会治安防控。
完善社会矛盾多元调节体系,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结合的矛盾调解机制,强化源头预防,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以城乡结合部、治安重点地区、城中村、相邻街乡边界为重点,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施联合执法、群防群控。加强社会运行预警分析,做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构建覆盖全市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加强基层政法设施建设,完成33个人民法庭、99个派出所、15个区(县)“阳光中途之家”建设。
(三)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进一步完善应急处置体系,健全预知、预防、处置相衔接的工作体制、组织体系和保障机制,切实提高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协同指挥、现场处置能力。加大对高层建筑、地下空间、高空危险作业等领域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力度,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及火灾事故发生。加快65座消防站、消防战勤保障基地、综合应急救援直属支队及轨道应急救援支队指挥中心建设,推进市公安局警用直升机起降场建设,提高应急救援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