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重点工作
(一)专项扶贫。
1.做好规划。
按照自治区对贫困村整村推进的要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制定贫困村扶贫开发规划。
2.继续实施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根据自治区对贫困村整村推进的部署,结合本市实际,整合各种资源,集中投入,分期分批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3.产业开发。加强产业化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产业投入在扶贫开发投入中的比重,集中资金,重点扶持,形成具有区域性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一是大力培育和扶持扶贫龙头企业,促进贫困村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扶持培植一批以果汁加工、罗非鱼、禽畜、桑蚕养殖等年销售额在一亿元以上的扶贫龙头企业。二是实施“5313”工程,即用五年时间建立三个1千亩、一个3万羽禽畜养殖示范基地,建成合浦闸口镇为中心的千亩百香果示范基地、石湾镇和石康镇为中心的千亩优质蔬菜示范基地、银海区福城镇为中心的千亩果蔬大棚示范基地以及曲樟乡为中心的万羽养鹅示范基地。依托公司+基地+农户,带动建立形成覆盖贫困村的果汁原料加工生产基地、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和以果蔬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以及禽畜养殖基地。加大投入,市、县(区)两级财政扶贫资金重点用于示范基地和区域开发建设,实现连片开发。三是推进县区扶贫产业整体开发,积极参与自治区“十百千”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工程建设,加快县(区)产业开发;并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市场化建设的步伐。四是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促进贫困村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培育、发展、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在贫困村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产品收益和市场竞争力。
4.扶贫培训。加大贫困农户素质培训工作力度,重点突出两个转变:从传统种养技术培训向技术、信息、经营理念等方式转变;从扶贫部门单一培训向与部门、企业联合培训转变。一是依托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每年对符合条件的500名农村贫困劳动力进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经过培训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单项职业技能证书比例达95%以上,转移就业率达到90%以上,年均工资收入超过10000元。二是积极开展贫困农户素质培训,全市每年贫困村参训人员达4000人次以上,力争每个贫困农户有一个劳动力接受培训,并掌握1-2门实用种养技术以及市场信息和基本经营理念,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大力培育致富能手,要与党员大培训和基层组织建设密切结合,为贫困农村培育一批致富带头人。四是开展扶贫龙头企业订单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