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市档案馆完成对外服务和档案抢救基地建设及展厅、专用库房改造,全面提升了档案馆的公共服务能力。北辰、武清、河西区建成新档案馆,南开、宁河等区县进行置换和馆库改扩建,全市综合档案馆库总面积达到7.8万平方米,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加强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坚持每年开展档案安全月活动,确保档案安全,全面开展档案异地异质备份工作,与广州市国家档案馆结对互建电子档案备份基地。
档案资源建设成果显著。依法做好档案接收,加强特色档案征集。亚欧财长会议等一批重大活动档案接收进馆,市和区县档案馆馆藏档案409万卷,比“十五”末增长34%。市档案馆境外征集珍贵档案和照片10万页(副),填补了我市租界档案的空白。加大了对民生档案的接收力度,改善了馆藏结构,完成了5万余卷档案抢救与修复任务,保证了档案资源的安全。
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市和区县档案目录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全市各级各类档案馆基本实现档案目录计算机检索利用。数字档案馆建设步伐加快,市和区县档案馆完成档案数字化2000万页,部分档案馆初步建成数字化档案馆。制定电子文件(档案)管理规范,开展电子文件(档案)管理试点示范,推动电子文件(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组织实施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工程,实现百姓在家中查阅档案。天津档案网站在全国省级档案网站测评中排名第三位。承担国家档案科研项目20余项,11项研究成果荣获国家档案局奖励。
档案队伍素质明显提升。实施“185”档案人才培养工程,建立了档案人才库并实行动态管理,为3名档案专家授衔,举办高水平档案学术交流研讨和高级研修班,召开首届档案工作者年会。联合举办档案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班,学历教育走在全国同行业前列,全市已有6200余人获得档案上岗资格证书。开展技能比武和千人业务知识考核,连续8年举办“一把手”培训班,提升了档案队伍素质。
档案服务作用明显增强。围绕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制定出台了15项服务举措,编辑出版了《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实录》,获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全力服务全市大项目好项目战略,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登记率和验收合格率均达到100%,完成120个项目档案验收,帮助全市1125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建档,7个企业集团所属国有退出企业档案得到妥善处置。着力开展民生档案工作,制定出台民生档案管理指导目录,市和区县档案馆相继建立了民生档案数据库,全市各社区普遍建立了失就业、低保、居民健康等档案,3347个行政村实现规范建档,连续3年开展民生档案服务月、企业档案咨询服务月活动。实施“家庭建档百千万工程”,1万余户居民家庭建档。大力开发利用档案资源,编辑出版《船王董浩云在天津》等40多部档案文化产品。召开近代天津金融史研讨会等学术会议30多个,在《天津日报》、《今晚报》等报刊开办近代史专栏,发表档案史料性文章200余篇,努力打造天津近代历史研究中心。充分发挥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创设并连续5年开展“三个一”档案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举办了《天津城市记忆展》等100多个展览,接待参观人员40多万人次,使档案馆成为大中小学教育实习和党员教育基地。市和区县档案馆全部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查阅中心,接待公众查阅14万余人次,提供档案文件64万余卷件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