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质量稳定提高。全省工程建设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成效显著,普遍采用绿色施工,竣工建筑、道路、水利、林业工程质量和安全指标基本达标,新开工建设工程100%执行节能环保标准,施工企业综合诚信评价体系建设全面完成,优良工程、优质工程、精品工程率达到中部地区领先水平。
--服务质量显著提高。服务质量基本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地方服务标准制(修)订工作日益完善,服务业标准推动地方服务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商贸、交通、电信、金融、旅游、物流等主要服务行业顾客满意率达90%以上,全省服务业顾客满意度整体水平提升到80%以上。
--环境质量明显提高。严格实行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削减造纸、化工、印染等行业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9%以上。市州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比例达到8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
二、强化企业质量主体作用
1、严格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大企业负责人质量宣传、培训力度,进一步明晰企业的质量主体责任,促使企业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标准及合同的规定,切实履行质量责任和义务。明确企业法定代表人为质量第一责任人,对质量安全负首要责任,企业质量主管人员对质量安全负直接责任。完善企业“一票否决”的质量安全责任制,严格实施岗位质量规范与质量考核制度,建立企业自律性检测网络。建立企业重大产品质量事故报告制度及质量事故应急处理制度,降低质量风险和质量损失。督促企业依法承担质量损害赔偿责任,切实履行产品修理、更换、退货及缺陷产品召回等法定义务。
2、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督促企业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全面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经营,严格关键环节质量控制,严格质量检验和计量检测,严格落实售后服务责任。大力推行科学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重点普及推广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广泛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质量比对、降废减损、质量管理小组等活动。积极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大力发展低碳、清洁、环保生产模式,切实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3、加快企业质量技术创新。强化企业质量创新意识,促使企业把技术创新作为提高质量的有效手段,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注重创新成果的专利化和标准化,切实改变重制造轻研发、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的现象。扶持有条件的优势企业建立工程技术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努力成为集研发、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于一体的创新型企业。注重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大对产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成套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新产品研发。应用高新技术改善品种质量,提升产品档次,研发制造具有核心竞争力、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开发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发挥优势企业的质量示范作用。完善重点企业联系点制度,在全省重点行业扶持100家骨干企业成为企业质量管理标兵,将质量管理的成功实践和先进方法向供应链的两端延伸、输出,有效控制质量波动,减少质量损失,提升产业链的质量水平,引领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质量竞争力。充分发挥企业联盟对中小企业的带动提升作用,鼓励制定高水平联盟标准。中小企业充分利用扶持政策和专项公共服务、市场激励机制,实施技术改造升级、管理创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服务能力,提升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力求做精、做专、做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