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推动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和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鼓励农村开展连片的、长期的土地流转,奖励流出农户和从事粮食生产的流入主体。鼓励离乡和兼业农户依法开展土地流转,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抛荒耕地流转。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弱化土地保障功能,解除土地流出户的生活保障之忧。加快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土地流转信息指导与服务。加快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以及相应的仲裁厅,依法开展土地流转纠纷的仲裁,切实保护农民的承包权益。力争到2015年,全市土地流转率达45%,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土地流转率达50%以上。全市农业规模经营率(面积100亩以上)达25%以上,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规模经营率达60%以上。
(七)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把农业机械化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加快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技术研究,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积极推广大棚设施、节水灌溉技术。畜牧业主要发展环境调控、饲养、孵化、挤奶、检验检测、粪污处理、信息化管理等机械;蔬菜主要发展标准钢架大棚、新型覆盖材料、连栋大棚、喷滴灌设施、诱杀虫装置、防虫网以及工厂化育苗生产线;果品重点推广连栋大棚、避雨棚架、喷滴灌设施、果园耕作机械;茶叶主要发展茶园耕作、修剪、采茶、加工等机械装备。继续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粮食机械化烘干、油菜机械化收获等技术,进一步扩大机耕、机插、机收面积。
(八)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
1.培育农产品营销主体。重点扶持与农民建立稳定产销协作关系的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产品具有竞争力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营销主体。加强对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示范性合作社的考核,实行优胜劣汰。
2.创新农产品营销模式。积极推广“市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市场带动,企业或合作社组织,使更多基地和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3.加快农产品营销平台建设。举办和组织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发展会展经济。办好网上农博会,充分发挥农民信箱的作用,宣传推广金华农产品。
(九)探索与拓展农业信息服务方式
1.深入实施农民信箱工程。农民信箱用户结构进一步优化,系统功能进一步完善,加快建设新农村网站集群,提升农民信息技术应用程度。到2015年底,全市农民信箱达到50万户。
2.积极抓好农业“两区”信息化建设。到2015年,30%面积的现代农业园区应用物联网、智能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有20%面积的设施农业实现精准化生产,主要农产品基本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建设1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推广农产品电子商务。
3.大力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实施农村电子商务拓展计划,推进信息化示范村建设,抓好示范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市所有行政村在电子商务创业服务平台上建立网页,成为注册用户。
(十)构建“五大”服务体系
1.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信息网络,通过信息网络全面普及质量管理知识、标准化知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实现品种、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建立健全优质农产品安全认证和标志制度,以种子(苗)、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为重点,实施源头治理,清理禁用、限用农业投入品。鼓励农资经营企业建立农业投入品购销台帐制度和农业投入品使用台帐制度,完善可追溯制度。以病虫害、疫情、土壤、水质、大气污染为重点,根据农业的有关标准进行生态环境监测。
2.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高层次的、辐射面广的农产品流通中心市场。扶持流通企业和大户,配套农产品流通中心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农产品流通企业的产业化、农产品流通的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网络化。完善网上农产品流通平台,强化信息服务。建立健全权威的农产品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向企业和农业从业人员和交易者提供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候信息,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及时向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提供市场、科技信息,提高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