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07.6 亿元,年均递增4%。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种植业的粮经比稳定在50:50。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350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213亿元,出口创汇3.9亿美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50%、30%。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占到50%。
农业生产条件和从业农民素质明显改善。全市财政支农资金年增幅保持在12 %以上。初步建成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力争标准农田面积达到200万亩,基本农田旱涝保收面积达到80%以上。每万农业人口拥有农业技术人员达到38人以上。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率提高到65%以上。
农产品质量水平显著提高。全市水果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30万亩,蔬菜25万亩,有机茶生产面积7.4 万亩。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基本实行标准化生产。重点建设20万亩设施农业基地,一批环保型畜禽养殖场。绿色(有机)食品达到100只。全市规模养殖场排泄物处理率100%;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下降15%。
(三)发展战略
1.经营规模化战略。以农业“两区”建设为平台,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以培育新型农业合作社为手段,加快农业生产要素集聚,通过合作化提升规模化。
2.装备设施化战略。以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推进设施种养技术创新,完善配套技术,强化农艺控制,着力增强农民使用设施的能力。通过深入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和农机化促进工程项目,全面提升农业生产、储运、加工、服务过程中的机械和设施装备。
3.主体企业化战略。培育农业法人化经济,以企业化的理念和经营方式指导发展农业生产。继续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和引导;通过提升整合,做大做强做优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大学生在农业领域创业创新;动员种养大户进行工商登记,使之成为农业生产法人。
4.产品品牌化战略。发挥特色优势,培育、整合、保护农业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农产品。制定扶持政策,激发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创名牌。通过展会、媒体,大力宣传名牌产品,提高知名度。
5.生产生态化战略。实施循环农业技术与示范工程项目,重点推广轮作、间作、套作等新型农作制度和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以及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利用和粪便收集中心、农村沼气和“三沼”综合利用设施建设,建设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样板。加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进有机、绿色农产品发展,推动农业产业上档次、上水平。
三、“十二五”时期我市农业发展主要任务
(一)推进主导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1.粮油种植业。以粮食安全为总目标,努力保持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大力发展粮食储备品种,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强化科技支撑,着力提升粮食单产和质量水平。大力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服务,建成一批高产良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培育一批种粮大户和优秀种粮合作社,创建一批优质商品粮品牌。到2015年,全市粮食面积稳定在180万亩,总产量确保达到75万吨,力争达到89.4万吨。全市水稻面积稳定在130万亩,旱杂粮50万亩。粮食规模化经营面积达到60%,机械化率达到75%。市级及以上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10个。以婺城区、兰溪市、浦江县为重点,发展以“双低”品种为主的油菜产业带,面积达到30万亩。
2.生猪和肉制品业。按照保持必要的猪肉自给率和拓展市场占有率要求,优化提升婺城、金东、义乌等地的生猪产业,加快推进养殖场现代化、标准化和技术装备改造;稳步提升兰溪、东阳、永康、武义等地生猪产业,提高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程度;加快推进浦江、磐安等地生猪产业,发展规模化生态养殖。
3.奶牛乳品业。加快奶牛良种化进程,全面推广全混合日粮技术、青贮技术,加快推进存栏100-300头规模标准化奶牛养殖场和存栏300头以上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鼓励存栏奶牛100头以下的养殖场扩大规模,建设标准化养殖场,引导奶牛散养户向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集聚,建立以婺城、金东、兰溪为重点的养殖基地。规范奶站经营秩序,扶持加工型奶业龙头企业,形成以地方名牌产品为主导和具有竞争力的加工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