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机制,制定实施方案,把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到盟市,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加大考核和监督力度。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作为控制各盟市能源消费增量和总量的重要措施。建立能源消费总量预测预警机制,跟踪监测各盟市能源消费总量和高耗能行业用电量等指标,对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的地区及时预警调控。
(二)合理分解节能减排指标。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节能潜力、环境容量及产业布局等因素,将全区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合理分解到各盟市、各行业,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签订目标责任状,严格实行“问责制”。各盟市要将自治区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分解到各旗县(市、区)、重点行业和企业,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与重点企业签订节能目标责任状,狠抓落实。
(三)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加强能源生产、流通、消费统计,建立和完善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能耗统计制度和分盟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季度统计制度,完善统计核算和监测方法,提高能源统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修订完善减排统计监测和核查核算办法,统一标准及分析方法,实现监测数据共享。加强氨氮、氮氧化物排放的统计监测,建立农牧业污染源和机动车排放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完善节能减排考核办法,继续做好全区及各盟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公报工作。
(四)加强目标单位评价考核。自治区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组织开展各盟市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考核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将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绩效和国有企业业绩管理,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对取得突出成绩的盟市、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五)完善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尽快出台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把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落到实处,加强对各地开展节能评估与审查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对年度减排目标未完成、重点减排项目未按目标责任书落实的盟市和企业,实行阶段性环评限批。对未通过能评、环评审查的投资项目,有关部门不得审批、核准项目开工建设,不得发放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金融机构不得发放贷款,有关单位不得供水、供电。加强对能评、环评审查的监督管理,严肃查处各种违规审批行为。能评费用由节能审查机关的同级财政安排。
(六)加强重点污染源治理设施运行监管。严格排污许可证管理。强化重点流域、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污染源监管,适时发布主要污染物严重超标的企业名单。列入国家或自治区重点环境监控的电力、钢铁、造纸等行业的企业,要安装运行管理监控平台和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系统,定期报告运行情况及污染物排放信息,推动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联网共享。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监控平台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做好运行和污染物削减评估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核拨污水处理费的重要依据。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收费政策不落实、污水处理厂建成后一年内实际处理水量达不到设计能力60%以及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但无故不运行的地区,暂缓审批该地区的项目环评,暂缓下达有关项目的建设资金。
(七)加强节能减排执法监督。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查,督促各项措施的落实,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对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污染源的执法检查,加大对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标准和建筑施工阶段标准执行情况、党政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情况以及节能环保产品质量和能效标识的监督检查。对严重违反节能环保法律法规、未按要求淘汰落后产能、违规使用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虚标产品能效标识、减排设施未按要求运行等行为,公开通报或挂牌督办,责令限期整改,并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实行节能减排执法责任制,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严等行为,严肃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负责人的责任。
八、加强能力建设,夯实工作基础
(一)加快建立节能环保标准体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节能环保标准,按照国家要求指导和规范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工作。根据国家制定的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产品能效和污染物排放等强制性标准以及建筑节能标准和设计规范,抓紧制定符合我区实际的标准和规范,并尽快实施。鼓励各盟市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环保地方标准。
(二)加强节能减排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节能管理、监察、服务“三位一体”的节能管理体系,加强政府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完善机构,充实人员。加强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配备监测、检测设备,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执法能力,完善节能监察体系。继续推进能源统计能力建设。推动落实重点用能单位按要求配备计量器具,推行能源计量数据在线采集、实时监测。加强减排监管能力建设,推进环境监管机构标准化建设,提高污染源监测、机动车污染监控、农牧业污染源监测和减排管理能力,建立健全减排监控体系,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
九、开展全民行动,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