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推进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饲草料加工业,2009年通过招商引资建立1家标准化饲草料加工企业,生产和推广奶牛、生猪、家禽等饲喂颗粒饲料、浓缩饲料、混合饲料和牛羊育肥饲料。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按照不同畜种和牲畜不同阶段的生长需求,科学搭配饲料,做到“良种良法”饲养。推广普及“三贮一化”和“长草短喂、短草槽喂”等实用技术,提高饲草料利用率。到2015年,全县饲草料加工率达到95%以上。
(六)转变经营模式。积极动员农牧民发展奶牛业、牛羊育肥业和生猪业,调整优化畜群结构,增加大畜数量和比例,积极推行“暖季放牧、冷季舍饲”的养殖模式,着力转变传统饲养方式。通过采取订单种植、合同养殖措施,实现“农区与牧区、饲草业与养殖业”的有机结合。从2009年起,在牧区启动冷季牲畜舍饲圈养试点工作,并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有序推进、逐步发展。到2015年,牧区基本实现冷季牲畜舍饲圈养的经营方式。
(七)加大草场保护力度。结合退牧还草项目的实施,采取轮牧、休牧、禁牧等措施,加大天然草场保护力度,对全县18万亩天然打草场进行围栏保护,对西草湖现有的2座塘坝进行除险加固,配套防渗渠道,推广补播改良技术,提高天然打草场产草量。到2015年,力争使天然打草场干草亩产量达到260公斤以上。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自治县成立由分管县领导任组长,县财政、发改、农办、农业、畜牧兽医、水利、林业、农机、科技、扶贫、国土资源、供销等相关部门(单位)和各乡镇场区负责人为成员的饲草料基地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县畜牧兽医局下设办公室,工作人员从相关部门抽调。办公室具体负责饲草料基地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及时研究解决饲草料基地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饲草料基地建设顺利开展。各乡镇场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实行乡镇长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思路和推进措施,细化量化工作标准,确保饲草料基地建设取得成效。同时,实行包乡县领导负责制和部门(单位)对口帮扶制,由包乡县领导帮助、指导和督促联系乡镇饲草料基地建设工作,各帮扶部门(单位)从人员、资金、技术等方面重点扶持,确保饲草料基地建设工作达到预期目标。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加大饲草料基地建设投入力度,整合使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财政扶贫项目资金重点用于饲草料基地建设,各有关部门的涉农资金也要向饲草料基地建设倾斜,并积极动员农牧民加大资金投入,多渠道地筹集饲草料基地建设资金。同时,县财政逐年加大对饲草料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金融部门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积极组织资金,扩大信贷规模,支持饲草料种植和加工企业的发展。
(三)强化科技培训工作。积极联系区内外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相互协作的合作关系,加大饲草料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定期选派科技人员外出学习,切实提高科技人员的素质。同时,利用“科技之春”和“科技之冬”活动、党员电教阵地以及农牧民技术学校,加强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饲草业科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