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完善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平台建设。按照气象防灾减灾的要求,形成统一业务、统一服务、统一管理的气象灾害预警平台。建成数据处理、信息共享、预测预报为一体的气象业务系统,不断提高气象灾害精细化预警能力。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受众面达90%以上。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立由手机短信发布子系统、无线预警专用发布及接收(无线大喇叭和电子显示屏)子系统、公共媒体(电视、广播、网站、报纸)发布子系统和卫星数字广播接收系统(DAB)等组成固原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到易受气象灾害影响的农村和城市公共场所,实现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最大限度地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增强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能力。建立固原结构完整、功能齐备、布局合理、能够及时滚动制作精细化产品,满足无缝隙气象服务需求的临近、短时、短期天气、人影作业、农用天气和应用气象等各类预报预测业务系统,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显著提高,有效预报时效进一步延长,专业针对性气象预报预测业务进一步健全发展。建立具有较高的独立性的进行天气预报制作的硬软件技术支撑系统和人员队伍,制作发布从临近到短期气候预测的精细化产品。
3.全面推进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新一代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和服务平台,向全社会提供生动、丰富、科学、可视化和精细化的公共服务产品,实现集多种服务于一体,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性服务。逐步完善由雷电监测、预警预报、研究与技术开发、防雷检测与防护技术服务组成的业务体系。建立固原雷电预报预警平台,逐步开展高精度雷电的监测分析及雷电强度、落区和危害等级的预报警报业务。依法加强雷电管理工作,加强各类检测设备管理、检定和标定工作。重点提高雷电预报、防护技术开发和指导能力,大力加强市级雷电业务、科研和服务的有机结合和业务体系建设。
4.努力提升气象为农服务技术水平。建设农业气象灾害观测网络、监测预警业务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气象信息服务站;健全固原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队伍;构建“村村有雨量点,乡乡有气象站”的气象服务新格局。建立和完善农村气象监测体系,调整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加强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站建设。以县级为单位建立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完善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预报警报、评价系统,建立畅通的农村气象信息发布渠道。根据新的气候区划指导农业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开展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气象保障服务。
5.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建设。在风能、太阳能资源密集区布设测风塔、风廓线仪和太阳能资源观测站,开展连续动态监测;建设气候资源精细化评估业务系统、风电功率与太阳光伏发电预报预测系统,形成风能、太阳能开发一体化气象服务体系;对大型工程建设和重大项目规划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和雷击风险评估。
6.推进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紧密围绕固原防灾减灾、缓解水资源短缺、生态建设的需求,实施人影趋利避害作业,构建各级人影管理和业务系统建设,调整完善作业点布局,提升作业点硬软件水平,建设标准化作业点,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应急指挥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配备作业交通车辆;建立健全作业队伍社会保障和保险机制。提升宁夏人影作业指挥分中心的业务能力,完成涵盖宁南山区的固原人影指挥系统建设。积极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加强农业抗旱增雨、人工防雹作业服务。
7.加强气象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建设。设立科研开发专项经费,加强固原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资料收集、分析、应用软件开发,开展固原预报预测方法和工具研究。针对事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每年引进1-2名科技型人才。抓紧选拔培养业务科技带头人和关键岗位上的业务科技骨干。加强基层台站一线专门人才的培养、选拔工作,抓好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通过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两个主要环节,努力造就一批能够不断开创新局面的高素质中层领导人才,推进科级干部挂职锻炼制度化。
8.推动气象灾害防御应急体系建设。以建立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为目标,逐步形成防御重大气象灾害的分级响应、属地管理的纵向组织指挥体系和信息共享、分工协作的横向部门协作体系。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暴雨、冰雹灾害专项应急预案》、《雷电灾害专项应急预案》等专项预案。进一步细化各部门和乡镇分灾种专项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开展经常性的预案演练。建设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和应急系统,制定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完善相关法规体系,开展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培训,全面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