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开展抗震性能普查和抗震加固。对未采取抗震措施的已建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易产生次生灾害工程,全面开展抗震性能普查和鉴定工作,并根据鉴定结果采取拆除、改造和加固措施。
5.加强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新城区要完成活动断层探测,各区(市)驻地要完成地震区划工作,充分利用科研成果,划定地震活动断层等不良地质条件“黑线”,提高地震灾害风险决策能力,为城市规划地震安全服务。
(三)健全地震应急救援体系。
1.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适时修订市、区(市)两级地震应急预案,加强对乡镇、学校、医院、大型企业等单位地震应急预案的管理,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管理规范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定期进行地震应急检查和演练,着力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完善应急救援基础设施。加强地震应急救灾基础数据库和灾情速报系统建设,重视应急救灾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更新,完备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功能,配合必要的地震现场监测、交通、通讯、电源等应急救援装备。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结合城市规划和广场、绿地、公园的建设,合理规划建设城市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
3.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各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加大投入,加强培训和演练。动员社会公众和民间团体,积极参与社区地震救援志愿者队伍。要加强卫生、消防、矿山、危化品、防空等专业抢险救灾队伍的联动机制建设,提高各类专业救援队伍承担抗震救灾任务的能力。
(四)加大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力度。
继续完善由宣传、地震、教育、科协、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共同参与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体系,广泛宣传普及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知识和地震应急处置常识,努力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建立完善市、区(市)、乡镇(街道)三级防震减灾宣传网络;继续建设地震科普示范学校,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100%;依托科普下乡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提高农村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依托防震减灾科普网、党校或行政学校培训等,加强地震知识宣传普及教育,提高各类人群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重点建设项目
(一)地震监测预报基础工程。
1.加强市级地震台网中心和区(市)地震监测中心建设。适当加密测震台、前兆台,优化台网布局。完成市地震中心台建设。区(市)要完成地震监测中心建设,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组建区(市)虚拟地震台网,实现地震实时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