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升。建成了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在薛城区临山广场、滕州市龙泉广场、台儿庄区大战纪念馆广场建设了3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重新修订了《枣庄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山亭区、市中区成为省级地震应急预案管理示范县,地震应急预案建设深入到学校、医院、社区、大中型企业。依托市公安消防支队成立了紧急应急救援支队,各区(市)成立了应急救援大队,组建了19支专业救援队,地震应急志愿者达到1800人。市政府举行了地震应急救援演练,锻炼了队伍,提高了应急救援能力。
(六)防震减灾宣教工作成效显著。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活动,利用大地震纪念日、科普活动周、防震减灾日等有利时机,通过报纸、电台、电视、网络、讲座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防震减灾知识,社会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地震应急避险能力不断提高。我市开通了“12322”防震减灾公益热线,建设了13所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熊耳山地震科普馆被评为全国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三星级科普教育基地,熊耳山大裂谷被命名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市中区文化路街道办事处被命名为省级安全示范社区。
“十一五”期间,我市防震减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与社会需求相比还存在明显不足,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各区(市)虽然有地震工作机构,但是人员编制少,投入机制不完善,服务社会的能力弱;二是缺少地震监测综合台站,监测预报手段不全;三是城市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性能需要进一步增强,农村民居抗震设防需要加强指导;四是地震应急救援体系起步较晚,涉及面广,应急救援装备水平和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五是防震减灾社会动员机制有待完善,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据专家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华北地区发生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的危险性增强,其中苏鲁皖交界处被划为重点监测区。我市紧临苏鲁皖交界重点监视防御区,自1995年苍山5.2级地震后,地震形势相当严峻。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防震减灾工作首位;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树立全面的预防观;坚持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强化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坚持强化基层,进一步完善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