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生物质发电。综合考虑秸秆等农林废弃物还田、饲料和工业等多种用途,合理开展能源化利用。选择秸秆剩余量大的粮棉油主产区和能源林基地,建设一批生物质能发电项目。支持城乡生活垃圾、工业有机废水、污泥和固体废弃物的能源化综合利用,发展秸秆发电、畜禽养殖场沼气发电、垃圾填埋场沼气发电等。到2015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
3.扩大利用太阳能。
(1)太阳能发电。开展太阳能资源监测评估,促进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规范、有序发展。以开发区光伏集中应用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组织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建成一批光伏发电示范项目。重点在皖北、江淮丘陵等太阳能资源禀赋较高和边际性土地较多的区域,集中建设一批10兆瓦级大型并网光伏电站。积极发展与建筑结合的城市分布式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在道路、公园、车站等公共设施推广使用光伏电源或风光互补路灯照明,建设一批新能源发电照明示范项目。到2015年,太阳能电站装机总容量达到100兆瓦,建成屋顶光电容量50兆瓦,光伏发电成本降至1元/千瓦时以下。
(2)太阳能热利用。开展太阳能示范城市建设,以保障性住房、12层以下居住建筑和政府机关、学校、医院、宾馆等公共建筑为重点,推进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的规模化高水平应用。到2015年,太阳能热水器总面积1200万平方米。
4.有序开发水能。
坚持工程建设、移民安置和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建成响水涧、佛子岭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绩溪抽水蓄能电站,在建站条件较好的金寨、桐城、宁国、岳西、蚌埠等地争取再开工建设1-2座抽水蓄能电站,保障区域电网运行安全稳定。加强小水电开发管理,以现有水电站的改扩建和小水电基地建设为重点,挖掘小水电开发潜力。在理顺农电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加快小水电供区农网改造。到2015年,小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20万千瓦。
5.积极利用地热能。
按照地热资源开发与水资源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扶持地热能的开发利用,重点抓好地热采暖、地源热泵的推广工作。到2015年,全省地热供暖面积达到2800万平方米,地热供热水量达到300万立方米,地源热泵建筑应用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
6.稳步推进核电前期工作。
按照国家核电的战略布局,在继续做好芜湖、池州核电厂址和安庆高温气冷堆核电项目厂址保护工作的同时,稳步推进核电项目前期工作。
专栏9:“十二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布局
风能开发利用。重点在我省风能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滁州、安庆、宿州、淮北、宣城、合肥等市开发建设一批适用型风电场。
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在我省粮棉油主产区和林业生物质资源丰富地区,新建10座以上装机容量在3万千瓦以内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和气化发电项目;在农林生物质资源剩余物丰富地区,建设一批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生物质液体燃料、生物质集中制供气项目;在中心城市建设10个左右规模适宜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垃圾填埋场以及污水处理厂建设一批沼气发电项目。
太阳能开发利用。依托我省较强的光伏研发实力,主要在皖北、江淮丘陵等太阳能资源较丰富、边际性土地较多区域,建设2-3个示范型10兆瓦级地面并网光伏电站。同时,支持屋顶资源充裕的江南、江北产业集中区和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建设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
地热能开发利用。在沿江地区、皖中盆地、皖南及大别山区,重点抓好地热采暖、地源热泵的推广建设工作,在宾馆、公共建筑、居民小区等建设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
|
(四)加强能源科技和装备制造。
主动适应能源技术变革和发展的新形势,加大科研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工程示范,加强合资合作,培育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能源技术装备创新发展体系。
1.加强能源技术研发应用。
加强两淮煤炭气化技术攻关,推进以煤气化为基础的电、热、气、醇醚产品多联产技术和新型煤化工技术研发,适时启动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和煤基多联产示范工程。研发大型矿井快速建井、千万吨级矿井综合开采、复杂地质条件下煤炭安全高效开采和先进煤层气开发等技术。建设煤矿瓦斯综合防治示范矿井。开展特高压等先进输电技术应用,加快智能电网相关技术研究。大力发展锂电池、钠电池等大容量、高效率先进储能技术,重点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完善电控管理系统,提升电池的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加快发展天然气储运技术,重点开发天然气液化处理技术装备。加快开发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生产液体燃料关键技术,争取实现商业化应用。
2.增强能源科技研发能力。
充分利用我省科研优势,积极支持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科技创新支撑平台,支持淮南矿业集团通过整合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组建煤炭工程技术研究院,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加强技术服务。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联合,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能源科技攻关,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大能源行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建立市场化运作为主的投入机制,适当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支持省内有实力的高校和职业院校加强能源专业建设,抓好能源的基础研究和教育工作,鼓励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能源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加强能源行业人员执业资格培训考核。
3.加快发展新能源技术装备。
着力提高秸秆等生物质燃料收集、成型、运输、储存、发电等装备研发制造能力,推进高效秸秆气化装置、生物质油生产设备、高效垃圾焚烧锅炉等装备的研制应用,形成高水平的生物质能产业链。
围绕提高光电转换效率,降低光伏发电成本,重点发展兆瓦级以上光伏系统集成装备、太阳能电池组件、逆变器等产品。到2015年,建成一批特色明显、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省级乃至国家级光伏产业基地、光伏电站基地和光伏产品应用示范基地,打造从硅料、太阳能电池(组件)到系统集成、电厂工程总承包的完整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围绕2兆瓦级以上风电设备自主化,重点掌握变速恒频风电机、叶片、大功率风电齿轮箱、轴承和变流器等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实现批量生产。
有选择地发展电机、数字化仪表、高等级电缆、泵阀辅机等核电装备配套产品,加快技术研发,推进批量生产。
4.提升发展传统能源装备。
发展壮大两淮煤机产业基地,建立煤炭企业和设备企业协作联系机制,通过联合重组、合资合作、引进技术等方式,重点发展大功率采煤机、薄煤层采煤机、重型掘进机、成套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矿用电子设备等产品,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进一步壮大电力设备制造业,以合肥、芜湖等市为重点区域,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变压器等输配电设备和系统,重点拓展高压、特高压输配电产品;提升电线电缆集群化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特种电缆;支持企业引进技术或联合重组,发展火电、余热余压发电等配套设备;鼓励发展传感器、管理控制系统等智能电网技术装备。
支持发展天然气储运、加气、液化等设备。支持发展高效清洁煤炭气化炉,替代一般燃煤工业窑炉。
(五)强化能源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加强能源开发利用全过程节约,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1.节约集约开发能源资源。
努力提高煤炭开采水平。积极建设现代化大型煤矿,提高煤矿综采水平。加大煤矿改造力度,促进煤炭产业升级,提高煤矿装备技术水平。优化设计布局,应用无煤柱开采、跨大巷开采、沿空掘巷等采煤工艺,提高工作面、矿井边角煤等回采率。2015年,煤矿平均矿井回采率提高到70%。加快淘汰不符合安全条件、浪费资源、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小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