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无锡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通知

  六、完善环境监测执法体系。以生态文明为理念,以“科技化、常规化、快速化”为原则,运用高科技建立完备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健全条块联动的环保执法体系,建立健全与新时期生态环境文明相适应的环保能力体系。
  (一)加强环保监测体系建设。建立水陆空“三位一体”的城乡环境监控体系,依托国家环境资源遥感卫星、水质自动监测站和监测船等设备,建立全覆盖、多方式、全天候的太湖水质应急监测网络和交界断面水质监控体系;以物联网试点运用为重点,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的在线监控,完善以水、气、放射源、声和危险废物为对象的在线联网环保监测体系,全面提升环境监测能力,进一步扩大环境监测覆盖范围和领域,积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环境监测体系。
  (二)加强环境执法体系建设。综合运用立法、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等手段,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提高企业环保理念,建设完备的环境执法体系。加快立法进程,制定出台相关环保法规;严格环境准入,严格执行我市产业政策和太湖流域新的环保准入门槛,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条块联动,加大对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的环境专项整治力度,加快推进园区环境规划、环评和治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执法力度,集中开展各类环保专项活动,对国家、省、市执法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实行挂牌督办;加强舆论宣传,环保宣传逐步实现经常化、基地化和常态化;建立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制度,对排污企业实行环境行为公开评级,推行环保有奖举报制度,实行环保公开道歉和承诺制度,提高企业环保理念。
  (三)提升环保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全市整体公共安全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完善并严格执行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建设环境污染应急处理处置中心,健全环境污染资料收集、信息处理、判别处置为一体的网络系统;启动环境安全风险防范与应急研究与调查,加强对重大环境风险源的动态监控与风险控制;大力加强环境污染风险与损害评估,制定环境污染应急专业技术方案,提高应对各种环境风险的控制和处置能力。

第四节 打造优质人居环境


  以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城市发展理念,以大力推进宜居城建设为重点,优化城市生态空间,完善配套生态基础设施,将无锡建设成为生态空间合理、基础设施完备、居住环境优美的和谐宜人幸福安康的首善城市。
  一、加强生态功能区建设和保护。根据主体功能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太湖保护区建设规划,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建设适宜的生态廊道,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河流污染控制和美化生态景观等多种生态功能,构筑起全市的生态安全屏障。
  (一)加强生态功能区建设和保护。按照全市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重要湿地、生态公益林、特殊生态产业区等8大类24个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严格实施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建设。根据不同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要求和建设重点,配套相应的投资、产业、土地和财政等引导政策,发展生态经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进行生态修复,平衡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打造中心都市生态景观,改善人居健康环境。
  (二)积极开展生态廊道建设。生态廊道建设以河流水系和道路交通体系为框架,以促进生态信息交流为目的,以公园、绿地、人工湿地等形式将全市重要生态节点连接起来,形成覆盖全市的网络型生态廊道体系。水系廊道建设以无锡市的河流、湖泊为切入点,通过建设人工湿地、加强河流湖泊沿岸的绿化和美化,保证水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施太湖沿岸及五级以上航道沿岸两侧防护林带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及河道整治工作,全面推进江、河、湖以及工业与居住区之间防护林建设。道路生态廊道以市域内的交通网络为基础,在高速公路、铁路、不同等级公路两侧布置宽度不等的绿化带。继续完善以高速公路、快速干线和城市出入口为主要内容的市重点造林绿化工程,进一步加大绿化范围内拆迁力度,确保防护林带的全线贯通及宜林地段的绿化宽度。重点实施锡澄、沪宁、锡宜、宁杭和沿江高速公路以及新312国道、环太湖公路两侧50-100米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完成京杭大运河、锡北运河、锡澄运河等五级以上航道两侧20-50米林带建设,加快建设无锡与苏州、常州和江阴之间的市际生态隔离带。
  (三)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地,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对于划定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实施严格保护,保证生态廊道的建设,避免出现生物孤岛现象。开展综合物种指数、本地植物指数调查。对城市规划区域内的河湖、自然湿地、水源保护地等生态和景观的敏感区域,划定范围,严格保护,持续利用。对于种群数量较少的物种,加大科学研究和人工培育力度,恢复种群数量。加强生物检测和外来物种监控,严格保护南部宜兴山地原生生态系统,恢复太湖湖沼湿地生态系统,维护野生生物栖息环境。加强外来物种和转基因物种监控和管理,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
  二、完善人居基础设施。以建设宜居环境为重点,突出城市绿地建设,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居住适宜性,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群。
  (一)完善城市绿化设施。以自然山体、水体、公园、交通走廊、开敞空间等为依托,调整优化各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空间布局。优化城区绿地系统布局。重视公共绿地建设,在城镇规划建设中预留一定比例的绿化空间,合理布局公共绿地,完善绿地类型,科学配置绿地植物群落,提高绿地养护水平。扩建增建大型生态绿地,形成城市的多点“绿心”,提高绿地总量。提高城市及工业区周边自然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建设集中绿地和连通各集中绿地的廊道,保护自然物种栖息环境,合理进行树种规划配置,保护城市森林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成份。无锡中心城区生态绿地建设以惠山森林公园等大型绿地空间为核心,重点加强河道绿化和道路绿化,形成网状的绿地廊道系统,系统科学安排街头绿地和小游园建设,形成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与带状公园等均匀分布格局。江阴市重点构建包括山体自然景观、河道路网、城镇组团间的绿色隔离带、含农田在内的生态开敞空间等四部分组成的城镇生态防护林体系。宜兴市生态绿地建设以绿色通道建设为廊道,以城镇绿地系统建设为斑块,构建宜兴生态绿地系统。
  (二)完善生态交通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完善轨道交通线网络,建设城区快速公交系统,以公交站点为中心进行高强度混合开发,合理配置完善的服务设施,形成市内公交与周边镇区公交的衔接,构建方式多样、衔接紧密、转乘方便的生态公共交通体系。不断更新公共交通车辆,使公共交通车辆环保水平达到国内最高标准。对不同区域实施不同车位收费标准,鼓励市民采用公共交通方式进入市区。到2015年,市区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30%。
  (三)完善医疗服务设施。加快建立以市级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为龙头、以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以个体私营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医疗设施网络,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合理调整全市的医疗卫生设施布局。加快推进部分功能重复或相近的医疗机构合并或重组,形成以现代化大型综合医院为核心的分级医疗卫生网络。建立健全现代化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全市建成完善的卫生事业医疗保健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三大体系;全面构建院前医疗救治、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和卫生信息管理三大网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四)加强文化教育机构设施建设。加快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加大对各镇(街道)、村(社区)文化事业的投入,重点建设文化中心、文化室等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产业。调整教育机构布局和资源整合,进一步优化施教半径,合理规划就学范围;实现区域和校际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的相对均衡,统筹安排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提升高中教育规模化、集约化、综合化、优质化和品牌化水平;小学、初中、普高和中等职校基本建成数字化校园,实现网络化管理和资源共享。加快发展职业和高等教育。重点推进无锡(藕塘)职教园区和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鼓励和吸引国内一流大学来锡合作举办分校、研究生院或研究院。
  三、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根据“集中、集聚、集约”的原则,构筑“多中心、开敞式”市域空间发展格局,形成生态市-生态县(市、区)-生态乡镇-生态村和绿色社区的四级生态体系,广泛开展“生态城”、绿色街道、生态乡镇和生态村系列生态创建活动,共同创建无锡山水和谐人居环境。
  (一)探索生态城建设。以新城开发建设为契机,开展生态城指标体系研究,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规划设计和建设,突出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开发和推广应用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环保节能新技术,走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前列,成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集中成果展示中心。重点在太湖新城和锡东新城实施生态城建设示范工程。
  (二)推进绿色街道建设。顺应全市撤镇建街道的行政区划调整趋势,借鉴深圳推进生态街道建设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制定生态街道创建指标体系,建立组织领导体系,扎实开展生态街道创建试点工作,积累经验,成熟后在全市现有街道中推广,完善我市生态创建体系。
  (三)绿色社区建设。根据《2001-2005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建设并长期保持社区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保护环境机制的社区,2015年,无锡建成绿色社区占全市社区比例达到50%。
  一是建设社区生态环境设施。通过增加社区绿化面积,提高绿地率,优化植物配置,增加单位面积绿地乔木量等手段提高社区绿化水平。社区内建立雨水利用系统和中水回用系统,将社区排放的生活污水处理成中水,建立完善的社区节水系统。推广废弃物再生生态工程建设,对社区产生的固体废弃物采取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措施,干垃圾由物业管理人员进行循环回收后外运卫生填埋,湿垃圾就地堆肥用于小区绿化,使外运垃圾总量最小化。
  二是推广生态住宅设计。以建设新社区、改造旧社区为原则,选择计划建设的新社区和基础较好的老社区,进行示范生态社区创建工程(包括绿色社区、低碳社区和安静小区等)作为无锡市社区建设范本。住宅的建材和室内装修选用绿色环保材料;住宅内部采用高效而且节能的通风方式;住宅具备良好的门窗密封性能和隔音、隔热性能,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进行居室内部的美化、绿化、自然性的体现、废弃物处理设施的优化设计,包括建筑内部的光、温、湿、气的控制,内环境及设施的舒适性、无害性、方便性、经济型及生态合理性等;绿色建筑外部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四)积极推进国家级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以创建生态乡镇和生态村为抓手,全面推进以造林绿化、污水治理、河道整治、垃圾处理、村庄整合等为重点的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努力建设生态型现代化新农村。2015年,全市100%的乡镇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全市90%的村建成生态村。
  一是创建生态乡镇。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加强中心镇、村的规划和建设,保留传统村镇风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实施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景观规划建设,动员全市乡镇积极开展创建活动,制定创建计划,研究具体措施,开展创建行动。各乡镇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应根据生态乡镇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乡镇的各项建设规划,争取达到生态乡镇的创建标准。
  二是创建生态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力度,加强农村废弃物处理系统建设,建立垃圾集中处理制度、秸秆综合利用制度以及村庄容貌管理制度。加强农村景观建设。对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区,建设适当的公共活动空间,完善道路景观照明以及绿化景观和生活设施配套。提升村庄文化品质。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重视乡土文化保护,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保持整体化、多样化、特色化的空间,形成相对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风貌特色,建设一批文化名村和生态村。

第五节 完善生态制度体系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严格的生态监管体系和生态考核体系,努力形成民主科学、制度完善、法制健全、监管有序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利的制度保障和依据。
  一、创新绿色行政管理体制。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构筑绿色文明的政府形象,强化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以生态文明理念约束政府决策,制定和实施旨在推动生态型政府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规章和政策措施,为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作出表率。
  (一)建立绿色政绩考核制度。转变GDP唯上的政绩观,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指标纳入科学发展观考核体系,研究制定无锡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办法,半年度考核一次,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各地区和各部门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政绩、实行奖惩与任用的依据之一。
  (二)建立生态建设法律法规体系。加强以“引导”和“预防”为主的政府生态化管理,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逐步建立符合科学发展、符合无锡实际的政策法规体系,打造引导型政府生态管理模式。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