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无锡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通知

  注:1、☆“十二五”期间国家主要污染物减排的统计方法将有所调整,待国家明确后及时修订。2、*为2009年数据。

第四章 主要建设任务

第一节 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以自主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三次产业的生态化、低碳化改造,提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机械化、标准化建设,加快发展规模化高效农业,提升农业生态化水平。
  (一)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发挥高科技农业园区的示范和辐射效应,发展规模化高效农业,提升农业产业的科技水平,强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建设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积极拓展农业的生态、文化、旅游功能,全面提升无锡农业产业化水平。全面实施锡山、惠山、滨湖现代农业综合创新实验区建设,建设一批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到2015年,建成15个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每年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示范项目,市及各市(县)、区科技三项经费用于农业科技的比例达到20%以上。以万顷良田工程建设为抓手,以“两置换一转换”为动力,以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推进高效规模化农业发展。到2015年,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例达到90%。鼓励引导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农、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机制。到2015年,农户参与合作组织的比例达到95%以上,培育国家、省级名牌农产品25个以上。充分挖掘太湖自然资源,结合时令特色果品产业,加快环太湖农业休闲旅游带整合提升,形成一大批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农业休闲旅游园区。通过举办现代农博会和各种特色农业节会,创新发展农业博览园经济,形成农业多种形式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拓展农业多元化功能。
  (二)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引进选育抗虫、抗病新品种,减少农药使用量,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料和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农药。科学使用化肥,平衡施肥,并通过精确施肥和利用节水灌溉等技术来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养分流失的危险。扶持、培育农村废物、秸秆、畜禽粪便等资源化综合利用产业,推广使用小型收割和秸杆粉碎一体机械,提倡采用秸杆粉碎直接还田和过腹还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免疫防治工作,恢复病虫害天敌生物的栖息地,发展农林牧渔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全面推广机械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建立高产稳产农业。建立健全与农产品质量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业标准化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强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注重对区域特色农产品的保护。逐步建成全市农林牧渔业生态安全预警体系。
  (三)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技术。大力研究开发节水农业耕作栽培技术、农田节水灌溉技术以及节水管理技术,实现水资源的高效与可持续利用。大力推进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产业链结合,加快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扶持、培育、发展集散型龙头企业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建设农业循环经济链。加强农业关键共性技术和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围绕新品种引进与选育、农副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控制、病虫害防治、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建设等,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积极组织科技攻关。大力发展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技术、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设施农业技术,以实施农业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为重点,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力度,继续推进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充分调动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技推广的积极性,逐步构建多元化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加快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
  二、重点发展生态工业。以高新化为导向,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优先发展新兴产业,积极提升改造传统优势产业,推动低碳型工业发展。
  (一)优先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传感网、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生物医药等五大新兴产业,以规模化和高新化为核心,优化政策环境,集中资金扶优扶强,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招商选资力度,抓好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机制灵活的研发平台,培育一批产业链条完整、产业集群优势突出的产业基地,促进五大产业集聚式发展,成长为综合效益好、增长速度快、带动效应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国家微电子高技术产业基地的优势,加快“硅谷”和“液晶谷”建设,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档次,把无锡建设成为国际微电子重要基地和国家液晶产业重要基地。以建设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为目标,围绕机械装备、电子信息、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重点领域,以高新化为导向,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力和产业竞争力。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5%左右;按国家新标准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000家以上。
  (二)着力提升改造传统产业。重点改造冶金、纺织、轻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区域品牌,推广使用集体商标,创建区域国际品牌,推动传统产业从数量规模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冶金和化工行业,到2015年全部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对于生产工艺落后、排污耗能较高的企业逐步淘汰,加快发展其下游污染少、附加值高的产业,实现资源消耗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型。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低碳生产与服务为目标,以推动企业全面实现清洁生产审核为抓手,以率先建立低碳交易市场为推动力,全面促进无锡发展低碳型工业。加强低碳经济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发展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启动建设江阴亿元级低碳产业园,率先建立低碳交易市场,推进高耗能企业首先进入碳交易市场。积极实施一批循环技术项目,着力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区、企业。已有的工业园区应按生态工业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进行改造;新建工业园区按照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和建设。到2015年,每年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企业不少于150家,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的比例达到100%,规模以上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率超过30%。全市所有工业集中区全部通过ISO14000体系认证,成为全国清洁生产示范基地。加快实施一批节能重点工程,推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中水回用和雨水利用等节水工程。
  三、优先发展生态服务业。以高端化、生态化为导向,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低碳型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全面向低碳型生态化方向转变。
  (一)大力发展低碳型服务业。加快建设太湖新城金融集聚区,大力吸引境内外各类金融机构来锡设立分支机构,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数字化服务,推广应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社会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总部企业集聚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全力构筑中国服务外包高地和世界服务外包基地,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二)着力发展生态型旅游。以推进服务业实现生态化发展为目标,以打造世界级的知名旅游品牌和旅游产业园为着眼点,全面推进无锡服务业的改造升级,形成绿色服务业发展模式。构筑无锡旅游“七区一体、一体两翼”发展格局,科学整合旅游资源,加快推进八大博览园、五大历史街区、徐霞客农业生态旅游区等一批旅游精品建设,推动休闲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以及商务会展、休闲度假、夜间利用、乡村旅游、康体保健旅游、创意产业旅游等新兴业态的发展,精心培育太湖山水、灵山胜境、惠山古镇、清明桥古运河、吴文化、徐霞客和宜兴陶都、江阴华西等品牌。积极促进相关产业与旅游业联动;加快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从观光旅游向生态化休闲度假旅游升级。
  (三)加快发展绿色物流业。以加快物流中心建设为载体,完善不同物流区域之间无缝衔接服务体系,实现绿色物流运输,建设无锡现代绿色物流业。加强仓储场地的选址和管理,严格限制仓储场地无序占用土地。重点建设江南商贸物流城和江阴长江港口、新区国际综合物流中心、通江物流、西站物流、新港物流、空港物流等物流集聚区。重点发展保税、港口、仓储、配送等6大专业性特色物流。建立完善不同物流区之间的无缝对接服务体系。加强江阴港口物流区域、宜兴生产性物流区域、锡山制造业物流区域、惠山运输配送物流区域、新区口岸物流区域、中心城区商贸物流区域等物流区间及与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商贸中心的物流沟通,在港口、码头、仓储方面建立物流服务系统。加强运输汽车的噪声和尾气管理,在现代物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严格限制运输车辆的行驶路线。合理配置配送中心,尽量选择铁路、水运等环保运输方式。

第二节 倡导绿色行为方式


  紧紧围绕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在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等日常行为中倡导绿色行为理念,引导推进商业和民用节能,加快建立生态友好、绿色文明的消费模式、生活方式和出行模式。
  一、激励绿色消费模式。大力实施“绿色消费”倡导战略,提高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公众崇尚的绿色消费体系。
  (一)推行绿色采购制度。科学制定绿色消费产品采购指南,提倡公众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在政府机构率先实行绿色采购,将绿色采购纳入政府采购管理办法,明确政府优先和强制采购的产品类别,指导政府机构采购节能环保产品。
  (二)推广绿色经营和服务。由工商、质检部门制定绿色商场准入标准,创建一批绿色消费示范点,促进商家有效落实各项节能措施。鼓励公众购买带有中国环境标识的商品。鼓励商家发展电子商务,建立绿色高效的服务模式;大力推动绿色销售,转变企业传统经营方式,建立精益销售体系,达到节约资源目的。
  (三)提倡简约生活。鼓励使用符合环保纺织标准或绿色服装标准的纺织品和服装,大力推广高科技环保材料服装产品,加快生态农业发展,推广绿色无公害食品,提倡节约型消费观念,培养良好的穿衣饮食绿色习惯。
  二、提倡低碳生活方式。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核心,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公众调整传统的生活方式,鼓励公众选择环境友好的高质量现代生活,倡导良好的生活风尚。
  (一)打造生态环保建筑。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50%标准,积极推进建筑节能65%标准的试点示范,建设低能耗、超低能耗的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对尚未达到建筑节能标准的既有城市民用建筑,逐步进行建筑节能改造。大力推进绿色小区标识创建工作。推广建筑外墙采用保温隔热层,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减少空调和电灯使用;推广建筑垂直绿化和屋顶花园,有效增加城市绿化面积,降低城市噪音;推广使用高科技环保型建材,提倡适度装修。
  (二)推进社会节约用水。加强工业节水工作,大力推广直流水改循环水,以及空冷、中水、凝结水回用等节水措施。加强农业节水工作,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现代农业,创建“高效农业示范园”、“节能灌溉示范园”。加强城市节水工作,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进一步降低供水管网漏失率。推广使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重点抓好机关、宾馆、学校、医院等公共用水单位的节水型器具推广和使用工作。大力发展中水回用,扩大再生水利用率,逐步推行分质供水。城市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全部采用节水型器具,推广建设雨水、生活废水收集与处理回用设施。积极开展节水型机关、企业(单位)、社区创建活动,形成全社会节约用水的良好氛围。到2015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再生水重复利用率达到33%。
  (三)倡导绿色节能办公。推动办公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实行能耗统计与能源审计制度。鼓励使用节电型照明产品,减少普通白炽灯的使用比例,逐步淘汰高压汞灯。全市公共建筑严格执行夏季空调和冬季取暖室内温度最低和最高标准,在全社会倡导用电高峰期间室内空调温度夏季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不高于20摄氏度。提倡无纸化办公,严格控制文件印刷数量,注重纸张的回收再利用。
  (四)提倡绿色生活习惯。加快推广社区共用供热系统和太阳能热水系统;重点推进社区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建立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公众优先选购绿色节能家电;严格执行“限塑令”,倡导消费者自觉减少或不使用塑料购物袋。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三、推行绿色出行方式。推进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节约和资源有效利用,大力推广使用绿色交通工具,倡导公众优先选择节能环保、有益健康、兼顾效率的出行方式。
  (一)推行城市公交优先。深入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大力改善公交网络,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到2015年,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30%。加快压缩天然气汽车(CNG)的改造工作,倡导市民选择节能环保的出行方式。
  (二)建设和完善城市路网。强力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快、高速路网建设,加快市(县)、区、镇级公路的市政化改造,改善道路质量,及时进行市域内公路路面整修。科学设计市区道路交通组织方式,改善交通微循环。充分发挥铁路、水路运输节能环保优势,推动交通运输节能降耗。
  (三)建立完善的自行车交通系统。在全市主要道路配套建设完善、便捷、安全的自行车通道;在各类公共场地配套建设自行车停车场;在清名桥、惠山古镇等重点历史文化街区和环蠡湖风景旅游区、惠山、青龙山森林公园,规划建设一批自行车交通示范通道;大力推广自行车租赁服务,完善自行车租赁体系,在轨道交通站点和公交枢纽、重要商业街区和旅游景点设置自行车租赁点,方便市民和外来游客采用清洁、便捷方式出行。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