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大招商选资力度
以产业选资为重点,健全招商机制,着力引进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大型龙头企业。一是深入推进产业招商。健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工作机制,每年发布产业招商重点和招商目标。探索招商选资综合评价体系,重点在产业升级、创新能力、环境保护、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社会责任、投资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择优选择内外资项目。到2015年底,力争5000万元以上项目实到内资250亿元,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实到外资20亿美元。二是强化招商跟踪服务。建立“储备项目常对接、在谈项目早签约、签约项目促落地、落地项目早竣工”的有效工作管理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重大问题。重点跟踪力诺集团、幸福机电等重大在谈项目,力争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正式签约和落地;重点跟踪吉阳恒基、特瑞思药业、阳城聚光等重大已签约项目,做好项目落地到开工建设的全过程服务;重点跟踪三一重工、汉能光伏等在建项目,加快推进项目竣工投产,力争在“十二五”期间释放全部产能。三是加强与大企业对接合作。以南太湖产业集聚区、特色产业生态工业园为载体,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与央企、国际国内500强等大企业对接,加快推进“三个一批”项目。“巩固一批”,加强央企对接合作项目推介会20个签约特色产业项目的有序推进,确保70%完成前期,50%进入实施;“签约一批”,每年举办对接合作洽谈会,确保央企重大项目签约达12个以上,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5个以上;“储备一批”,谋划、编制我市央企对接合作项目,拓展现有各种招商载体,提高项目吸引力和招商成功率。
(三)加大产业有效投入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加快投资结构转变。一是强化产业投资导向。制定出台《湖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2011-2015年)》,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到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继续执行项目联审制,严格控制投资强度低、产出小、能耗高、污染大的“低小散”项目投入。通过“增量优化、存量提升”,逐年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投资比重,力争“十二五”期间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产业千万元以上项目投入占比达到50%以上。二是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切实抓好重点项目的实施,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为主攻方向,每年组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专项计划,五年累计实施亿元以上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00项以上;切实抓好一批重大项目的储备,加强与央企、上市公司、投资机构和科研单位的对接,着力引进龙头型、基地型、首创型项目,带动东部光电、临沪节能电梯、南太湖生物医药等产业园的形成。三是着力破解土地制约。加大推动“零征地技改”的工作力度,缓解土地要素制约,每年组织实施一批“零征地技改”专项项目,加大“零征地技改”示范项目的奖励力度;突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力争项目投资强度达到250万元/亩以上;加大盘活存量闲置土地,建立相关退出机制,盘活利用,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五年累计盘活存量土地5000亩以上,努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用地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