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建立低碳建设法律法规体系,健全低碳行政管理体制,完善配套政策、实施方案和考核机制,形成确保规划有效实施的制度环境。
建立低碳建设法律法规体系。加强以“引导”和“监管”为主的政府低碳化管理,进一步完善低碳城市建设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重点制定《无锡市碳排放交易条例》,逐步建立符合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符合无锡实际的政策法规体系,打造低碳示范型政府管理模式。
健全低碳行政管理体制。制定和实施旨在推动低碳型政府的法律规章和政策措施,使政府在低碳城市建设中以身作则。建立低碳政绩考核制度。将低碳建设指标纳入政府年度考核体系,研究制定无锡市低碳城市建设目标考核办法。建立行政激励约束机制,创新碳排放总量分配模式,对较好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企业和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排贡献突出的企业单位给予政策扶持或资金补贴等支持扶持。
完善政府重大决策听证和评议制度。成立无锡市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专家咨询制度,政府对有关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重大活动可能对气候变化造成影响做出决策前,要首先开展专家咨询和评估论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增强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不断完善政府决策问责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制定配套规划与实施考核制度。根据本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结合“十二五”规划体系,编制落实本规划的专项规划、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综合协调,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建立专家咨询顾问团队和不同领域的专家小组,对低碳发展方向、重点产业、重要课题与重大技术问题提供咨询。建立严格的规划实施领导问责制和领导干部递延城市建设绩效考核制度,规范问责程序,健全自然追究制度。
第三节 加强公众参与
加大低碳城市建设的宣传力度,引导市民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和消费习惯,营造全社会共建低碳城市的良好氛围。
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各级政府宣传教育作用,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包括联合社会公益组织编写低碳城市建设市民手册,制定低碳社区市民公约,举办低碳建筑、循环经济、碳汇建设等专题报告和讲座等形式,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中小学院校和军队单位进行宣传教育,使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加强对农民、新市民和进城打工族的普及和宣传,力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践行。
引导公众参与。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支持建立各类环保等公益组织开展低碳城市建设活动,由政府出台政策和提供资金支持鼓励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碳等活动。开展低碳政府、低碳企业、低碳社区、低碳街道、低碳家庭创建活动,低碳营造全体市民共同投入建设低碳城市的社会氛围,对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第四节 加强国内外合作
贯彻落实国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围绕节能减排,加快长三角区域联动,积极开展地区合作,加快实施“内连外援”战略,降低碳排放总量。
加快长三角区域联动。深化完善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加快产业发展准入政策相互协调。推动区域碳排放总量统计、核算和考核体系建设,建立区域碳交易机制。强化科技、物流、服务贸易、金融、信息、旅游等深层次分工与合作,推进城市功能和产业布局的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内各城市共同减碳。
加快实施“内连外援”战略。加强区域内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政策等方面的合作,形成相互协调一致法律政策机制。加强对企业境外投资的规划和政策指导,积极引导企业赴境外建立生产、制造和装配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重点在能源和短缺资源领域建设境外开放加工基地。培育扶持企业开展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向国外出售碳排放指标。多渠道、多方式寻国际合作,努力引进或共同研发低碳核心技术,以及相关的项目管理经验、人力和资金资源。
附表:
无锡市“十二五”低碳发展重点工程
项目类型
| 序号
| 工程名称
| 牵头实施单位
| 主要建设内容
| 碳减排分析
| 建设期限
| 所在地区
|
新能源发展
战略工程
| 1
| 宜兴新能源基地
| 宜兴市政府
| 发展太阳能电池、组件及系统和逆变器,生产风电整机,实施“百万等级核电特大叶片制造基地及航空锻件技术改造”、核电管材生产。
| 到2012年,形成光伏产能2100MW,风电产业1000台整机,1万吨核电锻件,5套1000兆瓦级核岛主设备的低碳产业能力。
| 2009-2015
| 宜兴市
|
2
| 惠山风电产业园区
| 惠山区政府
| 组织相关企业研发竹质、玻璃钢叶片,主攻3.0兆瓦海上风力发电机齿轮箱核心技术。
| 到2015年,建成有特色的风电设备产业集群,拥有3.0MW海上风电叶片制造技术、竹质叶片制造技术和数字化风力发电场调度控制等一批核心低碳技术。
| 2009-2015
| 惠山区
|
3
| 新区光伏产业园
| 新区管委会
| 形成3000MW/年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生产能力;建设15GW/年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项目,并引进太阳能电池关键设备及相关配套企业。
| 2012年成为国内规模最大、世界领先的光伏生产基地。到2015年,形成18GW/年的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生产能力,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
| 2009-2015
| 新区
|
4
| 新能源汽车相关项目研发
| 锡山区政府
| 组织大红成莱宝驰机车制造有限公司创造纯电动客气、混合动力客车、微型纯电动汽车新能源品牌。
| 打造非化石原料低碳性机动车动力系统。
| 2009-2012
| 无锡市
|
能源管理工程
| 5
| 能源配额管理与审计工程
| 市发改委
| 改造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水泥等高能耗行业,强制淘汰落实产能。
| 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 2010-2013
| 无锡市
|
6
| 低碳技术攻关推广工程
| 市经信委
| 加大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IGCC),高参数超超临界机组技术,热电多联产技术,热交换技术的研发推广使用力度。
| 提升传统行业节能水平,淘汰落后。
| 2010-2013
| 无锡市
|
7
| 节约型校园节能监管平台建设
| 市教育局
| 节约型校园节能监管平台建设有“校园电能计量管理系统”、“校园路灯智能管理系统”、“网络预付费水电管理系统”、“节能管理专家系统”等。
| 较普通办公减少碳减排。
| 2010-2012
| 滨湖区
|
低碳技术工程
| 8
| 清洁能源改造工程
| 市发改委
| 组织关停热力管网覆盖地区的燃煤锅炉,淘汰环境敏感区内规模小、高排放、低热效的热力电厂燃煤锅炉(机组)。
| 提高电力生产效率,降低碳排放水平。
| 2010-2015
| 无锡市
|
9
| 废弃物生物质能源工程
| 经信委
| 组织华光锅炉、双良集团研制生物质直燃和掺烧发电、秸秆发电、垃圾发电、沼气发电和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研发。并示范应用
| 变废为宝,增加能源供应渠道。
| 2010-2013
| 无锡市
|
10
| 桃花山生活垃圾填埋厂建设工程
| 市城管局
| 建成库容为426万立方米的生活垃圾填埋场。
| 实现生活垃圾的高效经济处理和能源再生利用。
| 2009-2015
|
|
11
| 蓝藻高密度培养及高效碳汇技术示范
| 市科技局
| 2010年内建成年生产藻类100吨、吸收CO2 300吨的快速碳汇示范工程。
| 每年吸收300吨CO2 。
| 2010-2014
| 滨湖区
|
12
| 惠联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工程
| 惠山区
政府
| 建成日处理1200吨垃圾的惠联垃圾焚烧发电厂。
| 废弃物资源循环再利用。
| 2009-2015
| 惠山区
|
农业生态
碳汇工程
| 13
| 锡山农博园
| 锡山区
政府
| 建设以花卉、果蔬、林木、鱼业与休闲旅游,和养殖、种植、沼气利用一条龙的低碳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 实现农业废弃物高效利用,大量减少CO2、N2O等温室气体排放。
| 2009-2015
| 锡山区
|
14
| 江阴花鸟园
| 江阴市
政府
| 建设以花卉、果蔬、林木、鱼业与休闲旅游,和养殖、种植、沼气利用一条龙的低碳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 建设集生态、旅游与碳汇一体的城市生态保护屏障。
| 2009-2014
| 江阴市
|
15
| 长广溪湿地公园
| 滨湖区
政府
| 五里湖、长广溪湿地修复。
| 湿地能够贮存有机碳(最多可达258吨/公顷),有效降低大气中的CO2。
| 2009-2015
| 滨湖区
|
16
| 梁鸿湿地公园
| 新区管委会
| 梁鸿湿地公园建设。
| 湿地能够贮存有机碳(最多可达258吨/公顷),有效降低大气中的CO2。
| 2009-2015
| 新区
|
低碳交通工程
| 17
| 轨道交通建设
| 轨道办
| 建成贯穿主城区的十字型轨道交通线,配套联接市(县)区、镇公路、铁路、轨道交通网络站点。
| 轨道公共交通比普通公交和常规交通(如小车)减少更多的碳排放。
| 2010-2020
| 无锡市
|
18
| 车用天然气加气站建设示范项目
| 市发改委
| 在无锡市区范围内,从2007年至2015年,建设16座加气站,至2020年,共建成28座加气站,每座每日1.5万立方供气量。
| 加气站建成后全年碳减排。
| 2007-2020
| 无锡市
|
低碳建筑工程
| 19
| 藕塘职教园太阳能照明示范点
| 惠山区政府
| 安装LED太阳能路灯。
| 节能降耗。
| 2009-2015
| 惠山区
|
20
| 陆马公路太阳能照明示范点
| 市市政园林局
| 安装10米太阳能单挑灯230套,120W的LED灯具230套,太阳能电池组件460块,蓄电池460组,冲放电控制器230只。
| 减少CO2排放,同时也减少SO2排放。
| 2009-2015
| 滨湖区
|
21
| “4610”低碳工程
| 市建设局
| 实施4项扶持政策,6大节能技术,10大亮点工程。加大“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保温材料、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等技术的研发、利用和推广力度。
| 推动无锡低碳城市建设。
| 2010-2015
| 无锡市
|
低碳产业工程
| 22
| 物联网工程
| 物联网研究院
| 大力发展物联网,打造新区、滨湖物联网产业园。
| 发展能耗少、排污少、运量少、占地少、产品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经济增长低碳化的新格局。
| 2010-2015
|
|
23
| 节能LED产业
| 经信委
| 组织节能LED公司创造高性能、智能LED照明。
| 普及绿色电器,提供绿色、低碳产品,引导绿色消费,促进低碳生活。
| 2010-2014
| 新区
|
低碳交易工程
| 24
| 区域性碳交易平台建设
| 市发改委
| 构建一个基于网络的市场交易平台,建立一个实体性的交易市场;制定交易管理制度;对无锡行业、企业确定有约束性的碳减排强度指标;制定超许可排放的惩罚价格。
| 减少碳排放。
| 2010-2015
| 无锡市
|
低碳新城建设工程
| 25
| 低碳城市区域示范工程
| 惠山城铁管委会
| 建设智慧低碳产业园和低碳技术研究院。注重城市公共环境低碳化、商业建筑的低碳化、低碳产业在新城的集群化、国际化、居民观念/行为的低碳化。
| 以新能源利用与污染控制为两端营造低碳环境,以产业聚焦与管理平台为抓手做强低碳产业的低碳经济发展体系。
| 2010-2014
| 惠山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