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5.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工程。合理设计并完善不同类型人才培养机制,在同类型或同层次高等学校中积极探索名师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生交换培养等人才培养合作途径;构建以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富有各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切实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力度,构建层次完备、科类齐全、结构合理、符合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突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教育,推进创业教育,建设一批企业教育基地和创业园区。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建设,形成有利于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成长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推动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研究生教育基地,提高研究生知识结构复合性和创新能力。积极探索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有效衔接,促进专业学位教育快速发展。

  6.增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加大高等学校科研创新投入,完善高等学校科研事业费制度,实施新一轮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加强重点科研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资助重点学科、重大项目和科研创新团队,扶持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增强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强化知识产权政策导向作用,有效提升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和应用水平。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积极开展与港澳台地区和国外的科技交流合作。大力加强产学研结合,围绕现代产业发展需要,支持高等学校融入区域创新体系,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建立产学研联盟,支持行业企业联合高等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中心和企业实验室等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队伍整合、资源共享的高等学校科研体制,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大力表彰奖励自主创新工作,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7.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工程。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人才优势和思想库、智囊团作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党委和政府决策、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公民素质提高、社会和谐文明提供智力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和重点研究基地,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体系建设,突出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研究,加强成果转化,促进提升高等学校学术水平,增强文化软实力。

专栏3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提升工程

 

  1.创新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深化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推进高等学校分类定位、分类指导、分类发展、分类评估;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2.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包括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优化计划、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计划、学科建设与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升计划、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高水平队伍建设计划、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计划、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计划、师范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质量保障与服务支撑体系建设计划等。

  3.实施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包括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优秀青年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科研创新平台建设计划、科研创新重点攻关项目计划、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计划、高职高专院校科研专项计划、优秀科研成果奖励计划等。

  4.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工程。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或重点研究基地,设立一批重大攻关项目和长期支持项目。深入开展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活动。

  5.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建设一批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建设一批研究生示范课程,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和暑期学校,评选省级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和南粤优秀研究生,开展学位论文抽查。


  (六)以发展继续教育为重点,加快建设终身教育体系。

  1.着力发展继续教育。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依托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和职业院校以及符合条件的社会培训机构,发挥网络教育和自学考试制度优势,建立覆盖城乡的社区教育体系,面向全体劳动者开展继续教育与培训。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强化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创新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继续教育质量标准和质量监管体系。全面推行学分制管理,以人才培养规格为依据,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课程转换与学分互认的终身教育制度,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2.拓展高等学校社会服务功能。以“985工程”、“211工程”高等学校为主,开展面向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的培训工作。以职业院校为主阵地,社会培训机构和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建立覆盖全省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大力开展企业职工在岗转岗培训、新增劳动力技能储备培训、失业人员技能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创业培训等,从2011年起每年培训600万人次以上,基本建立起适应各类劳动者职业生涯发展的职业培训体系。推进退役士兵职业培训,创新培训模式。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特别是涉农职业院校立足基层、服务农村的功能,启动“村官”培训,促进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和农村基层组织管理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促进教育资源社会共享。着力构建由各级各类学校、培训机构和学习站点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学习网络体系,加强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建立网络共享平台和各类信息资源库,实现跨时空教育资源共享。加大教育资源开放力度,创造条件向社会公众有序开放学校的教育资源。大力推进图书馆、档案馆、科学馆、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开放,丰富教育资源。

  4.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以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为重点,开展创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家庭等活动。鼓励企业创新和完善教育培训制度,大力开展各类职工培训,开发人力资源。统筹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管理和运行机制,深入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区建设,新建一批社区教育中心,扩大社区教育覆盖面,到2015年,建成10个以上国家级、50个以上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坚持在全社会大力推广普通话,推行使用规范汉字,依法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工作和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深入开展全民读书活动,鼓励居民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学习,努力形成人人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学习的制度环境,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七)以创新评价体系为重点,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健全符合规律有特色可持续的德育体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加大投入,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创新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形成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依次推进和有序衔接的课程及教材体系。到2015年,形成大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家庭社会横向沟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传承中华美德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

专栏4 德育实践工程

  拓展网络德育领域,打造一批校园文化原创精品,建设一批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实施德育队伍建设计划,健全培养培训体系和激励机制;实施德育科学研究与精品出版计划,整合提升德育研究资源。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体系,加强对各级各类学生尤其是初中到本科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的科学引导。建立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绩效评估机制。

  2.加强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建立健全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大中小学衔接的体育卫生艺术教育体系,实现“校校有特色,人人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的目标。建立健全学生健康档案,做好幼儿园和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到2015年,城镇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农村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条件明显改善,全省中小学生基本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加强和改进高中阶段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训练,推进军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3.建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规范义务教育教学和管理行为,促进学生活泼健康成长。建立科学的各级各类教育既有区别又有机衔接的质量评价体系,淡化学业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突出其发展激励和指导功能。编制科学、详实的学业评价标准,建立规范的教育质量报告制度和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4.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按照分类指导原则,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有广东特色的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督导检查与评估;改进教育评估工作,充分发挥专业评估机构作用,加大社会参与评估力度,提高教育评估的科学性、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力;促进学校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督导检查和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建立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定期采集、统计、分析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实现对学校教学质量及教育过程的常态管理与监督。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