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新能源推广应用工程。突出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四大领域,组织实施1000个新能源应用示范项目,加快新能源推广应用步伐。到2015年,新能源在我省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提高到6%以上。太阳能领域,大力推广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太阳能与热泵相结合的供热、制冷技术和产品,促进太阳能集热系统在工业、公共机构、商业和居民生活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到2015年,新增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面积1.5亿平方米;实施太阳能光伏发电和景观照明示范工程,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50万千瓦。风能领域,加快建设沿海大规模并网风力发电场,推进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打造沿海风能产业带;加快建设鲁中山区、鲁西南丘陵地区和鲁北平原部分地区中小型离网型风力发电场,推广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和户用风电设备,建设内陆风能产业带。到2015年,全省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800万千瓦。生物质能领域,有序推进生物质直燃和生物质气化发电,支持生物质成型燃料应用;加快培育速生、高产能源植物品种,推进非粮作物为原料的液体燃料生产示范;实施大型沼气和沼气提纯制取生物天然气示范工程。到2015年,全省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10万千瓦。地热能领域,加大财政资金引导,强化示范带动,积极推广满足环保和水资源保护要求的地热供暖、供热水技术和产品;发展地热养殖、地热民居、地热宾馆、地热医疗保健和地热休闲度假等;建设一批地源热泵应用重大示范项目。到2015年,新增地源热泵系统建筑应用面积3000万平方米。
5.节能管理数字化工程。采用能源数据融合技术、动态平衡分析技术、计算机系统集成技术,突出企业、行业和政府三个层次,加快建设能耗数据采集分析、节能信息发布和协同自动化办公“三位一体”的节能管理信息平台,促进节能与信息化有效融合。完善平台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省、市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基础数据库,加强能耗监测分析,提升预测预警能力,增强省市节能管理和执法机构办公自动化水平,强化信息共享,提高节能工作效率,为深入开展节能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推动重点企业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智能化改造,提升能源系统的技术装备水平,建立能源监测和自动控制系统,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产品对能源数据进行实时采集、集中处理、动态显示和智能分析。到2015年,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全部建立节能管理信息系统。
6.节能人才工程。围绕政府节能监管、企业能源管理、节能中介服务等方面,造就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稳定的节能人才队伍,为推动节能工作长效开展奠定基础。按照国家有关部署,积极推进重点企业能源管理师制度创新试点工作,到2015年,至少培养10000名能源管理师。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节能中介服务单位,建立完善节能专家库,为政府节能管理、能效评价等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将节能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序列,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职业学院和技工院校开设能源管理等相关节能专业,加快培养节能人才。
(三)千家重点用能企业节能低碳行动
突出抓好1000家重点用能企业,组织开展节能低碳行动。鼓励企业完善促进节能低碳生产的工作机制,构建全员参与的节能低碳企业文化,将节能低碳融入研发、生产和管理每一个环节,创建一批节能低碳标兵企业,引导企业积极承担低碳发展责任。开展创建能源管理控制中心活动,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建设100个能源管理控制中心示范项目。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能源计量监测,提高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水平。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引导重点用能企业逐步建立高效运转、持续改进、节能成效明显的能源管理体系。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查找能源利用薄弱环节,挖掘节能潜力,编制实施节能规划。深入开展能效对标活动,扩大对标范围,完善对标工具,加强能效标杆企业建设,及时公布行业标杆,开展“比赶超”节能竞赛。完善量化否决性考核指标,落实重点用能企业节能、低碳目标责任。到2015年,完成国家下达的重点企业节能目标任务。
五、保障措施
“十二五”是我省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实现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节能任务非常艰巨。为确保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必须进一步强化保障措施,整合各方面资源,凝聚全社会力量,加快推进节能工作。
(一)加快推进转方式调结构
正确处理发展与节能的关系,把节能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着力点。树立以节能求发展,以发展促节能的观念,实现经济发展和节能降耗双赢。在政策制定、区域布局、项目建设等方面,强化节能意识,将节能贯穿于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全过程。严格限制高耗能行业盲目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把全力推动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尤其是把推进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作为实现节能目标的重要支撑,认真贯彻落实省支持服务业跨越发展的30条政策,强化规划引导,加强城市、园区、企业和项目等“四大载体”建设,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强服务业绩效考核,确保完成“十二五”服务业发展目标任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降低单位能耗,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培育低碳节约生产模式,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深化节能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