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
一、主要任务
(一)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
通过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制订能耗和技术标准等措施,对重点行业进行生态化调整,拉长产业链,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
1.第二产业循环体系建设
(1)传统支柱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
造纸产业:
一是技术开发及装备更新。调整技术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推进技术创新与装备现代化。 依托金东、大东等骨干企业的现代化装备和技术优势,加速设备和技术更新,提高行业装备水平。
二是加强污染控制与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加大污染控制力度,开发水重复利用等技术,改进生产工艺,降低用水量。
三是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大企业供应链的生态化管理,带动和促进造浆及化学品等原材料生产商的绿色制造,同时明确产品回收处理商等,从原材料的获取、加工、使用到废弃处理的全过程中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资源、能源利用率最高。
化工产业:
一是尽量采用可以再生的、生产或开发过程中对环境污染少的原料。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改变单一化生产模式,采用先进生产工艺,拓宽原料结构,使产生的副产物可以有效再利用,形成良性的产业链,使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废物排放量最少。
二是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开发新技术,提高化工行业的技术含量。努力开发符合环境保护要求以及支持循环经济的新产品。
三是循环岛的规划和建设。在镇江新区大港、丹阳等化工产业集中区域,开展基于循环经济思想的循环岛规划和建设工作,把循环岛作为一个大系统, 以生态工业链为主线,建设中小化工企业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盟和循环技术联盟。
四是积极推动化工企业开展清洁生产。
水泥产业:
一是优化工艺结构、提升技术装备。加大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引进力度,以单机大型化为发展趋势,提高水泥生产过程粉磨系统和烧成系统的效率。
二是淘汰落后产能。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用有限的石灰石资源生产高标号水泥;对于污染严重的水泥企业应限期治理,对于技术设备落后、产品质量低下、环境污染严重难以治理的立窑和中空、立筒等小型回转窑企业应坚决停产关闭。
三是整合企业规模,形成规模经济。通过推进企业重组和联合,实行大公司、大集团战略,支持建材企业集团的发展,增强规模经济的优势,利用经济资源和市场空间,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是加强污染控制与清洁生产技术推广。采用窑炉粉尘的捕集与除尘新技术,并尽可能全部回收利用;推广水泥工业的各项节能技术和国家鼓励的各项清洁生产技术。回收利用新型干法窑系统的废气余热,鼓励采用纯低温废气余热发电,鼓励粉煤灰、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厂的污泥等作为生产原料的水泥项目。
五是大力发展散装水泥,节药包装费用,减少水泥损失,提高运输效率。
电力产业:
一是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力度,提高二次能源加工转换效率。
二是促进生产过程中的减量化和无害化。重点围绕燃煤电厂的技术改造,推进清洁煤燃烧工程实施力度。加大燃烧过程中烟气脱硫力度,达到国家排放标准。通过采用先进的水循环利用技术,减少水资源消耗量。
三是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促进余热余压利用和热电联产的发展,加大粉煤灰生产建材的综合利用力度。
(2)战略新兴产业的生态化定位
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充分考虑镇江自身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在降低产业能耗、水耗和环境污染负荷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海洋工程、航空产业等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培植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新能源。按照高端化、生产过程无害化和易于资源再生循环化的宗旨,建立和完善新能源产业研发和生产体系,构建完整的新能源循环产业链。
新材料。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重点加快特种碳纤维、高温合金和光电子材料等发展,扶持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建设碳纤维等新材料产业基地。
航空制造。高起点做好航空产业园的生态规划与建设,包括园区生态总体发展目标、产业链的功能和环节、企业入园条件和公共环境平台建设等,实现产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负荷最小化,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