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建设一起抓,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坚持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群众,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人大监督、政协支持、军地协调、部门合作、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应急救援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基本原则。
一是要坚持政府主导、专群结合、全民参与的原则;二是要坚持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科学防控的原则;三是要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原则;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又好又快,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原则。
三、规划目标和主要工作任务
到2015年,基本建成多学科、多手段、覆盖全州的综合地震观测系统;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所在区域能够监测1.5级以上地震,其他地区能够监测2.0级以上地震;在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雷波构造带、凉山断裂带、盐源弧形构造区域范围初步建成地震烈度速报网,2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地震监测能力和预测能力不断提高;基本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重要建设工程的加固改造,新建、改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基本完成县市城镇的地震活动断裂探测;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抗震救灾组织指挥体系、救援队伍管理体系和灾后应急救援体系,重大地震灾害和较大地震灾害发生后,2小时内救援救灾队伍能赶赴灾区,24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较为妥善的安置;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
(一)大力加强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
1.提高地震监测能力。加大观测台网建设力度,科学规划和布局,加快观测技术改造步伐,推进强震动观测台网、烈度速报台网建设。新建测震台站3个、前兆台点15个、烈度速报台站60个,各县市均有3个以上前兆监测台点,主要观测台点实现数字化观测和传输。建立大型水库地震监测台网。建立健全地震台网运行维护、质量检测技术保障体系,依法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2012年9月底前,凉山州地震监测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
2.加强震情跟踪和会商研判。注重对宏观异常的逐一调查和落实,完善震情跟踪措施和制度。建立开放合作的地震预测预报会商机制,完善震情会商制度,提高周、月、半年度、年度会商和加密会商水平,抓好春节、火把节、国庆节、彝族年等重大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提高地震趋势研判的能力和水平。
3.健全群测群防体系。推进各县市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乡镇、社区配备防震减灾助理员 “三网一员”建设;研究制定支持群测群防的政策措施,建立稳定的群测群防工作队伍和经费渠道,引导公民积极参与群测群防活动。
(二)强力推进地震灾害预防体系建设。
1.强化抗震设防要求落实。州、县两级建设项目审批部门要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的必备内容。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严格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按照省以上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审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各类建设工程必须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建设。规划和建设、国土、交通、水务、防震减灾等部门和行业主管机构,要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加强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抗震质量监管,切实落实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