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农业高端产业培育
推动以籽种产业为核心的农业高端产业发展。重点开展良种创制与育种技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高效育种技术研发与突破性品种选育、玉米双单倍体(DH)工程化育种系统应用与产业促进等工作。突破蔬菜、玉米、杂交小麦等新品种的产业化开发。
加强生物农业技术开发。重点开展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农药、天敌昆虫、畜禽新型生物疫苗等方面的技术攻关。
在调整高端农业产业布局的同时,高度关注农业发展对环境、能源和水资源的影响,以科技手段促进低碳循环农业发展。研发精准农业关键技术。重点开展设施温室环境精准控制装备、节水灌溉装备、设施农机具等技术集成示范,提高设施农业的控制水平、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循环可持续发展。
3、先导技术研发示范
集成创新农业物联网的感知技术、定位识别技术、数据传输技术、决策分析技术,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产品。开展物联网关键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示范应用。
聚集园林绿化的优势资源,进行彩色、抗逆树种选育关键技术研究、苗木工厂化快繁及产业化开发,并在北京地标路段集中展示,引领服务全国绿化苗木产业发展。
研发应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监管系统、农资可信流通监管设备及系统、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的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和基于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的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提升农产品安全水平。
研发应用高光效、防雾、防老化、高抗压的覆盖薄膜;强度高、质地轻、造价低、耐腐蚀的棚架材料;保温性能好、质地轻、造价低、使用寿命长的温室保温材料。开展新能源利用、LED光源系统等低碳先导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提升设施生产保障能力。
4、农业产业链构建升级
开展花卉会展科技示范基地、花卉种苗繁育中心和花卉产业链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建设,打造以国际会展交流为品牌、品种与技术创新体系为依托、龙头企业总部聚集为特征的花卉服务产业基地。
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条。研发应用功能物质的提取与产品开发技术,开发高附加值的保健型产品,研发应用农业废弃物加工利用技术,促进首都农产品加工产业提升发展。
促进首都科技特派员产业链创业。探索法人科技特派员产业链促进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特色产业开发,构建全国产业梯级,推动首都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六、强化科技支撑民生工程,推动科技成果惠及人民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顺应广大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继续促进首都文化、科技、教育等优势资源整合,着力发展民生科技,充分发挥科技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支撑作用。在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点领域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筛选并推广应用一批适用技术及产品,使科技创新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一)支撑首都文化教育事业创新发展
充分发挥首都文化、科技、教育优势,强化科技对国家文化中心建设的支撑作用,加强以科技促进优质教育、创新教育发展。加快推动首都文保、体育、旅游等领域的高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1、提升文化事业的信息化数字化水平
强化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加大科技对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大力推动文化业态升级。积极推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加强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网络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快关键技术设备改造更新,发展高新技术印刷。加强多媒体技术等在剧院、音乐厅、艺术馆、博物馆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化改造和功能升级。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不断提高首都特色数字资源库建设的技术水平。
2、科教融合促进教育优先发展
推动科研创新、科教融合。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教育、实践活动,提升高校科研能力,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全社会创新教育力度,提高探究实验室、科普教育基地等校内外科技创新活动场所的创新教育水平。构建支撑终身教育和个性化学习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继续支持面向教育的类纸手持阅读终端产品(即电子书包)、立体地理书等产品的研发应用,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3、推动文化领域科技成果加快应用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娱乐设施和舞台技术,在“百家戏院”等公共场所推广应用大功率LED灯,进一步研发推广京胡等传统民族乐器的仿生皮替代技术,研究制定生产标准化及产品质量标准,加快科技成果应用。支撑传统文化保护工程,开展旅游资源、文物古迹、优秀近现代建筑和重要工业遗产等资源开发、保护与修复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等方面科技成果的应用。加强科技旅游示范点建设,将“北京礼物”旅游纪念品牌推向市场。
(二)强化食品安全与医疗健康科技保障
继续加强食品安全检测与保障技术研究,构建覆盖食品生产全过程的安全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深入贯彻实施“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实施方案”,构建临床研究公共平台及临床研究示范网络,形成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使市民健康水平明显改善。
1、食品安全检测与保障体系构建
保障农产品生产源头的质量安全。加强农业生产的新型安全投入品的研究与替代应用,开展农产品生产环节的安全影响因素分析与控制技术研究,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履历、源头追溯和检测技术的应用,完善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构建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安全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
重点开展食品添加剂、食品接触材料和食品中非食用物检测技术研究。加快完善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技术体系,试点示范并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快速检测装备和仪器,包括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车、现场毒物检测箱、各种病源微生物以及有毒有害化学物检测仪和相关试剂等,提高食品生产企业产品质量自检能力。
2、疾病关键技术研发与适宜技术研究
针对病毒性肝炎、艾滋病、心血管、糖尿病等重大疾病,在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方面开展规范、标准、适宜技术研究。开展儿童期疾病防治关键技术和促进儿童健康的适宜技术研究,为疾病防治端口前移提供科技支撑。开展以首都特色为核心的临床诊疗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培育一批新的优势领域。探索研究重大疾病的健康教育模式、方法和策略,创新一批形象生动、寓教于乐的健康教育产品。
3、重大疾病公共服务平台搭建
建立以重大疾病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等为代表的资源条件支撑平台,建立转化医学平台,为重大疾病的预防、预警、诊断、治疗提供技术服务,根据疾病的特点与区域分布等因素建立研究示范网络,形成重大危险疾病科技支撑体系。
4、重大传染病防控综合示范区建设
完善首都重大传染病防控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在示范区内综合应用各类前期研究成果,宣传科普知识,建立健康管理体系,推广应用形成的规范化诊疗方法、社区综合防治方案及新的临床关键技术,提高慢性病防治知晓率和规范化诊疗率。
(三)推广城乡建设与管理科技创新成果
针对城市建筑、科技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口信息管理等进行研究和成果推广,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和成果集成转化的作用,促进城乡间及农村不同地区间的统筹协调发展,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供科技支撑。
1、城市建设与运行管理
(1)城市总体规划与建筑
研究北京城市建设的总体发展战略,以地理信息共享服务系统、现代勘察和测绘、航空遥感等技术手段支撑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与建筑设计。重点围绕特大型复杂建筑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及施工关键技术,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钢材在复杂建筑结构中的应用技术,大型地下空间结构设计理论及其抗震、防火、防水、抗爆体系关键技术,新型产业化住宅结构体系与抗震技术及其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技术等,开展集成技术研究与基地建设。推进新型建筑临时设施产业在应急管理、防害减灾、展览展示、物流仓储、便民工程等方面的应用。
(2)城乡基础设施运行管理
重点研究地铁施工(地下道路)和大跨度地下空间施工技术,高速铁路道路施工新技术,快速道路及桥梁施工技术,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与维修加固等新技术,降尘、降噪、节材及快速施工等绿色市政施工环保技术,市政基础设施维护管理和旧有城市管网改造等技术,加强城市生命线系统的维护管理。建设覆盖全市的城市感知网络和基于网络化管理的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开展既有建筑结构的节能环保改造、安全加固(减震隔震)技术与安全检测和鉴定技术研究,建立健康监测体系以及维修加固与节能改造一体化技术集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