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程。新建或改扩建防灾减灾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防灾减灾数字图书馆。开发防灾减灾系列科普读物、挂图、音像制品和教育培训教材。
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规划实施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实施防灾减灾,减轻或消除气象、地震、地质及旱洪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期,运行期的有利影响则是显著的和长远的。
对大气、水环境的影响。作业现场距居民点较近时,运输车辆排放的尾气和道路扬尘,使局部大气质量有所下降。工程施工所产生的含油污废水可能对局地地表水及地下水产生暂时性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工程施工临时占地、表土剥离可能破坏地表植被,扰动土体结构,对局部区域的水土保持在一定时期产生不利影响。水利工程的实施可能会对水生生物的活动区域造成影响。弃渣、弃土如处置不当,可能会产生水土流失。
对景观、地形地貌的影响。防治工程措施的实施可能会在短时期内破坏原来的地形地貌、森林植被,改变当地的景观,但防止了更大规模的景观破坏,尤其是在风景名胜区或自然保护区范围内,防治工程竣工后可以有效地保护风景名胜及游客安全。
第二节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在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水土保持工作。防灾减灾工程实施过程中,因地制宜制订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措施,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条件,减少致灾因素或减缓致灾因素向不利方向演变,逐步恢复或重建当地生态平衡,实现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坚持工程防治与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切实做到保障安全,改善环境,减少资源损毁。
在依法开展相关规划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通过采取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减免。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管理
进一步强化各级减灾委员会的综合协调职能,加强部门协调与联动,健全地方各级政府防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狠抓相应法律法规及标准的编制与实施。建立健全省市县乡村(社)多级综合联动、协同配合、科学高效、覆盖全面的灾害信息共享机制、灾害应急救助协同联动机制、救灾征用补偿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综合防灾减灾体制和机制。完善防灾减灾绩效评估、考核、责任追究制度。
第二节 加大经费投入
建立健全稳定增长、分级负担的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通过财政投资与社会资助、专项资金等渠道,建立防灾减灾专项资金。加大对地震灾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防灾减灾工作的支持力度。健全救灾补助项目,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标准体系。研究建立财政支持的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探索通过多元化机制实现重特大自然灾害的经济补偿与损失转移分担。加强统筹集约,强化监督管理,提高投资效益。
第三节 强化科技支撑
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机构与队伍建设,提高装备保障水平,全面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加大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对外交流合作力度,积极推进防灾减灾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理论创新,推进防灾减灾科技成果的集成转化与应用示范,开展防灾减灾新材料、新产品和新装备研发与应用,提高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
第四节 加强宣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