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着力打造绿色生产体系构筑绿色经济新格局
瞄准世界城市建设高端形态,创新产业发展绿色组织模式,积极引导城市空间合理布局,大力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全面推进企业生产全流程高效清洁化,提高产业资源组织活力和利用效率,形成绿色经济新格局。
一、优化城市功能布局,降低城市系统消耗
按照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生态功能有机融合的发展原则,科学规划不同功能区的发展格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人口分布与产业、生态、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从源头降低城市系统消耗。
(一)深入优化疏解中心城区城市功能。
严格控制城市核心区新建住宅开发项目和大型公建项目,严格限制医疗、行政办公、商业等大型服务设施的新建和扩建,稳步推进居住、教育和医疗等功能向外转移,从源头解决中心城交通拥堵、资源过度集中等问题,提高城市运行效率。进一步发挥首都功能拓展区对首都“四个服务”的支撑作用,增强金融商务、决策管理、专业服务、文化创造等城市功能。重点打造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商务中心区(CBD)、奥林匹克中心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丽泽金融商务区等高端产业功能区,配置完善商务办公、购物娱乐、会议展览等服务设施。
(二)推进发展新区与产业布局融合发展。
统筹衔接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规划,将城市发展新区规划建设与产业布局发展相结合,积极推进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昌平、房山等新城建设,高标准配置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高水平建设生态环境,高起点规划产业功能区,鼓励就近就业、就近就医就学,增强新城对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有序疏解的承接能力。着力引导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高端产业在重点新城的集约、集聚、规模化发展,打造形成以亦庄、大兴为主体的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以海淀-昌平为核心的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带、顺义-通州装备制造业与现代商务产业集聚区、燕房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等产业集聚区,配套建设便利的基础设施,形成新的人口、就业承载功能区和区域发展增长极。
(三)加快推动生态涵养区绿色产业发展。
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提高生态涵养区的生态屏障功能。平原产业园区重点发展低污染、低消耗的体育健身、文化创意、会议会展、研发设计、节能环保等产业及高端产业后台服务业,着力打造一批绿色休闲旅游产业示范区。浅山区发展壮大生态旅游、有机农业、特色林果等产业,积极培育特色品牌沟谷,大力发展沟域经济。深山区有序发展森林旅游、休闲养生等特色产业,切实保障森林覆盖率,强化生态保护功能。
(四)加强产业园区生态化与集群化发展。
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加强设施和要素配置,着力打造一批专业化产业园区,提高能源、水、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3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6个体育产业集聚区、四大金融后台服务区、四大物流基地等一批专业产业集聚区。积极引导企业间及企业与外部的物质能量耦合,打造一批生态工业园示范区。
二、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形成内涵增长模式
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发展方针,将产业优化升级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着力提高产业附加值,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全面增强首都产业综合竞争力,推动首都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发展的道路。
(一)着力推动科技创新驱动。
全面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入落实“1+6”政策,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积极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努力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引领绿色经济发展。发挥地方大型企业、央企和研究院所的主力军作用,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大对重点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系统集成和行业标准制定的研发投入,着力实施三网融合、云计算、电子商务、物联网、智能交通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应用工程,提升首都产业整体竞争能力。围绕绿色发展各领域,整合全市政策、技术、资金、服务等资源,发挥节能低碳发展创新服务平台作用,在节能、碳减排、水资源利用、垃圾处理、废气治理、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突破一批产业化重大关键技术和成套集成技术,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示范工程,培育绿色增长点,抢占绿色发展高地,着力打造清洁技术创新策源地。
(二)深度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优先发展高附加值型、生态友好型、节水节能型产业,构建高端低耗产业结构。实施首都服务品牌战略,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逐步壮大科技、金融、商务信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动漫游戏等细分领域,增加节水型低碳产业的比重,力争实现服务业占GDP比重达78%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70%。稳步推进制造业高端升级,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制造业向研发、设计等高端环节升级。立足大型城市发展需求,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着力打造休闲农业、循环农业、会展农业、设施农业,提升农业的科技、生态、经济、文化附加值等多重功能。
(三)继续淘汰落后劣势产能。
按照首都产业功能定位的要求,适时修订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严格控制新建产能过剩和“两高一资”项目。加快阶段性劣势产能的淘汰退出,持续做好化工、电镀等行业“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业的搬迁退出。进一步淘汰水泥行业落后产能,“十二五”期末将水泥生产能力控制在700万吨以内。研究制定落后机电设备的淘汰计划,加快低效的锅炉、风机、水泵、电机等设备的淘汰更新。做好工业遗留资源的开发利用,培育引入一批高端替代产业。
三、深入调整能源结构,促进清洁低碳转型
按照“适度超前、城乡统筹、绿色高效”的原则,优化能源结构,探索多源供给,着力提高优质能源比重,提高电网输配效率,逐步构建多元、安全、低碳的能源供应体系。
(一)着力控制煤炭消费总量。
全面压缩发电、供热、工业及民用燃煤总量,实现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2000万吨以下。加快实施中心城大型燃煤热电厂、大型燃煤锅炉的天然气替代工程,持续推进核心区非文保区平房、简易楼小煤炉清洁能源改造,基本实现五环路内无煤化。严格控制新城新建燃煤设施,在具备条件地区,逐步推动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全面推进远郊区县煤炭的清洁集约利用,关停、整合分散燃煤锅炉,有序发展集中供热。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使用清洁优质能源。
(二)推动天然气利用实现跨越式发展。
完善天然气供给及配送网络,建成陕京四线、唐山液化天然气、大唐煤制气等重点气源工程,新建高压外围大环,建成六环路二期等市内输配管网干线和配套门站,实现天然气门站年接收能力达到240亿立方米。着力拓展天然气使用领域,有序推动天然气在工业、制冷等领域的使用。扩大天然气使用空间范围,10个郊区新城全部接通管道天然气,重点镇基本实现燃气管道化。推广实施热电冷联供,强化管理调控,提升燃气利用效率。到2015年,实现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超过20%。
(三)加快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
重点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风能的开发利用,到2015年,力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6%左右。积极推进太阳能与建筑的一体化应用,全面实施金色阳光、大型光伏电站建设等工程,实现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25万千瓦,太阳能集热器面积达900万平方米。有序发展地源热泵,力争地热能利用规模达5000万平方米。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源,实现生物质装机容量达20万千瓦。探索推动引进外埠风电、水电等“绿色电力”。
(四)试点建设智能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