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绿色北京发展建设规划的通知

  专栏一:绿色发展
  二十世纪70年代末,面对传统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模式一味追求大规模经济增长、盲目自我扩张与过度消费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们从治标角度出发,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1985年,Friberg和Hettne等学者,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概念。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是要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二是要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三是要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应对气候变化、战略资源紧缺和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和挑战的助推下,绿色增长、绿色发展模式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虽然“绿色北京”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标准与首都新一轮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绿色北京”建设还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仍在一定程度上延续,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的生产方式仍然存在,资源能源的投入产出效率仍需进一步提高;二是技术创新对绿色发展的产业化支撑能力有待增强,科技北京与绿色北京建设的相互促进机制有待完善,打造绿色产业链、实现创新驱动的深层次制约因素还需要进一步突破;三是作为一个特大消费型城市,水资源短缺、交通拥堵、垃圾处理等阶段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尤其是缺水问题已成为了制约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瓶颈,城乡环境质量与建设宜居城市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四是节能、新能源、碳减排等绿色发展领域的标准、统计、计量等基础工作尚不健全,相关领域法律、法规执行力尚显薄弱,相关基础设施与服务能力的建设投入保障力度仍然不足;五是绿色消费尚未成为社会风尚,市民自觉、深度参与绿色北京建设的内生动力还不足,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健全。
  二、未来五年的发展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高标准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的关键时期,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必须增强危机意识,认清发展形势,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一)绿色低碳增长已成为全球发展趋势。
  面对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等更加突出的全球性重大问题,后金融危机时代,推动清洁技术革命、发展绿色经济成为世界各国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快速复苏、抢占发展先机的重点战略,全球掀起了一场“绿色浪潮”。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不仅是各国需共同面对的挑战,也将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培育发展节能环保等新兴绿色产业的动力,势必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的突破点。
  (二)绿色发展已上升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已明确“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并在“十一五”已设定的万元GDP能耗、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约束指标基础上,新增了氮氧化物及氨氮总量控制、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碳强度)等多个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约束性指标,更加细化了绿色发展的目标分解,并进一步完善了考核机制。这都对绿色北京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
  专栏二: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思想萌芽源于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二十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他认为,地球如同宇宙飞船,依靠自身资源消耗殆尽后趋于灭亡一样,随着人口和经济增长,资源终将耗尽,为避免这种悲剧,必须改变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从“消耗型”改成“生态型”,从“开环式”改为“闭环式”,实现物质的循环和再利用。二十世纪90年代后,面对垃圾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填埋场日趋饱和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广泛实践循环经济理念,探索了企业、生产基地等经济实体内部小循环,产业集中区企业间、产业间中循环以及社会大循环等三个层面循环经济的组织实施,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
  二十一世纪初,循环经济概念也开始在我国广泛提倡和宣传。2009年我国颁布了《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提出了循环经济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同时,我国还实施了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已分批在26个省市,33个产业园区和84个重点行业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未来五年,我国还将实施循环经济十大工程,创建100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培育100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推动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2009年,本市发布实施《北京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5个、市级循环经济试点24个。
  (三)首都发展的资源供需矛盾依然较突出。
  “十二五”时期,是本市城市化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加速期,随着城市人口规模、产业发展规模和建筑规模不断增加,水、建设用地、能源等资源需求也将持续刚性增长。作为资源能源高度依赖外埠的城市,今后一段时期,首都将在资源能源供应安全、利用效率等方面面临较大压力。而在有限的空间内,建设用地需求量不断增加与土地可用量不断减少的矛盾也将进一步凸显,亟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四)市民对人居环境的改善需求持续提高。
  本市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进入了中等富裕城市之列。“十二五”时期,随着首都进一步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迈进,人民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对生态环境的诉求将由园林绿化、污染治理等基础领域逐步向森林固碳、绿色食品、生物质能源、康体休闲等新领域、高层次延伸。同时,城市建成区面积、人口规模、能源与水资源消费总量、机动车保有量、施工规模等可能影响环境质量的诸多因素仍将长期存在,进一步控制和大幅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及生活垃圾产生量的压力持续增大。这些都对绿色北京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
  (五)首都绿色发展的创新驱动要求不断强化。
  作为全国节能减排领域的排头兵,在新的历史时期,站在新的起点,北京要进一步深化绿色发展,着力解决水资源短缺、交通拥堵、垃圾处理、碳减排、污染物排放等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性难题,除持续强化行政手段以外,还需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大力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北京作为我国绿色科技资源比较丰富、产业基础比较雄厚的地区,也提出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将绿色产业列入了未来重点培育发展的产业之列,这将为未来绿色北京的全面、系统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绿色北京发展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贯穿于首都整体发展,紧密结合城市发展建设与生态环境改善,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深化内部结构调整,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将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压力转化为绿色发展新动力,加快构建绿色生产体系、绿色消费体系和绿色环境体系,切实提升首都可持续发展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在今后建设发展中,要切实坚持以下六项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以降耗促发展。着眼于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眼于更高标准建设小康社会的人民物质生活环境,把降低资源消耗强度作为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把北京建设成为既服务于当代市民,又服务于子孙后代的宜居新家园。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