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绿色北京发展建设规划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绿色北京发展建设规划的通知
(京政发[2011]41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现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绿色北京发展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附件: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绿色北京发展建设规划

北京市人民政府

二0一一年八月十一日

  附件: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绿色北京发展建设规划
(二〇一一年八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发展回顾与未来形势
  一、过去五年的发展成效
  二、未来五年的发展形势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建设目标
  三、具体指标
  第三章 着力打造绿色生产体系 构筑绿色经济新格局
  一、优化城市功能布局,降低城市系统消耗
  二、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形成内涵增长模式
  三、深入调整能源结构,促进清洁低碳转型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产出效率
  第四章 努力构建绿色消费体系 引领生态文明新风尚
  一、全面推广绿色建筑,建设生态居所
  二、优化城市交通网络,扩大绿色出行
  三、强化食品安全供给,保障健康饮食
  四、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培育节约行为
  五、打造绿色发展试点,加强示范引导
  第五章 深化建设绿色环境体系 打造生态宜居新家园
  一、持续加强大气治理,营造洁净蓝天环境
  二、提高精细管理水平,美化城乡市容环境
  三、推进废物综合处置,合理利用城市矿产
  四、提升环境绿化水平,建设人文和谐园林
  第六章 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夯实绿色发展的基石
  一、量水发展,高标准建设节水型社会
  二、优化配置,推进多路水源互联互调
  三、统筹兼顾,夯实水务设施支撑能力
  四、综合治理,构筑秀美河湖水系景观
  第七章 健全创新绿色发展机制 增强持续发展动力
  一、强化法规标准引导
  二、完善监督评价考核
  三、深化财税价格调控
  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五、加强区域协调协作
  六、广泛动员社会参与
  第八章 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一、加强工作组织领导
  二、落实目标责任分解
  三、做好重大项目实施

前言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巩固扩大“绿色奥运”成果,积极转变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2010年3月,本市发布《“绿色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实施一年多来,绿色北京建设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三大体系初见成效,九大工程扎实推进,垃圾处理、环境整治、污水处理等阶段突出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和解决,绿色发展机制进一步健全,为“十二五”绿色北京建设的全面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后五年,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形势,立足首都发展新阶段、新要求,进一步深化部署绿色北京建设的各项任务,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绿色北京发展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本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的综合专项规划之一。《规划》以切实提升首都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按照“统筹兼顾与重点突出相结合、降低消耗与发展促进相结合、过程改进与源头控制相结合、硬设施建设与软环境改善相结合、激励引导与强化约束相结合”的思路,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布局、设施建设管理、生产生活行为等因素,统筹“资源供给-消耗利用-废物排放”全流程,针对“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生态环境”三大体系,系统阐述绿色北京建设的目标、任务与措施。
  规划编制依据:
  1、《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3、《“绿色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
  4、其他相关规划等。
  规划适用范围和实施期限:
  规划适用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统筹考虑北京与河北、天津及周边其它地区的衔接关系。
  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2015年,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

第一章 发展回顾与未来形势

  一、过去五年的发展成效
  “十一五”时期,本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筹办“绿色奥运”为契机,加快推进资源节约、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绿色发展理念广为弘扬,深入人心,“绿色北京”理念上升为城市发展战略,全市经济发展质量、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一)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十一五”期间,本市以年均4.7%的能耗增长支撑了年均11.4%的经济增长,万元GDP能耗降至0.582吨标煤(2005年可比价),累计下降26.59%,降幅居全国首位,成为全国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最低、唯一一个连续5年完成年度节能目标的省级地区。万元GDP水耗降至29.4立方米(2005年可比价),累计下降40.46%。再生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达到3.2%,比200年提高2.4个百分点;再生水已成为全市重要水源,年利用量达6.8亿立方米,利用率达60%,比2005年提高30个百分点;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达41%,比2005年提高21个百分点。
  (二)设施承载能力实现跨越提升。
  清洁优质能源供应能力全面提升,重点实施了陕京三线、官厅风电厂、金色阳光等一批工程,实现优质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70%,比2005年提高了近13个百分点。绿色交通运行能力大幅提高,建成了六环路、地铁5号线等一批重大工程,初步形成贯通南北、连通近郊新城与中心城的公路、轨道双层交通网络雏形,实现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到336公里,中心城公交出行比例达到40.1%生活垃圾综合处置工作加快推进,日处理总能力由2005年的1.035万吨增至1.668万吨,焚烧、生化和填埋处理比例由2:8:90调整为10:10:80。城乡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65万吨/日,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95%,比2005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位居全国领先地位。
  (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显著下降。
  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至11.51万吨,“十一五”期间累计下降39.73%超出国家下达任务指标19.33个百分点,减幅居全国首位。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至9.2万吨,“十一五”期间累计削减20.67%,超出国家下达任务指标5.97个百分点,减幅居全国第二位。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降至0.121毫克/立方米,比2005年降低14.8%。
  (四)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10年全市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比例达78.4%(286天),比2005年提高了14.3个百分点,创下连续12年改善以来的最好水平。城市、平原、山区三道生态屏障基本形成,全市林木绿化率由2005年的50.5%增至5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2平米增至15平米,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达到了良好级别。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境内3条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国家考核要求。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等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环境面貌持续改善。
  (五)绿色发展机制进一步创新健全。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节能减排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对全市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部署。完善政策环境,研究出台节能、污染减排、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多项规范性文件,颁布实施《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北京市绿化条例》等地方法规,制定《“绿色北京”行动计划》和《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方案》,连续发布4个年度循环经济行动计划和5个阶段性大气污染控制措施,构建了长期指导性与短期操作性相结合的法规政策体系。强化考核引导,严格执行环评、能评制度,全面实施了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连续3年对区县和重点单位的节能减排年度目标进行考核。连续5年成功举办中国北京国际节能环保展览会,组织系列品牌宣传活动,加大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方面的专业培训,逐步构建起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的绿色发展宣传动员体系。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