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推进土地管理机制创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形成耕地资源得到切实保护、土地资产效益得到充分发挥的节约集约用地新格局。探索节约集约用地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促进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用地交易市场。严格集约用地评价考核,建立评价结果与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惩挂钩机制。
(十九)推进金融体制创新。加快建设武汉区域性金融中心。推动“两圈一带”信贷市场、票据市场、资金清算、金融信息、产(股)权市场一体化建设进程。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在武汉投资组建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争取更多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落户武汉。加大科技金融创新力度,积极探索为科技企业服务的新模式、新机制、新业务和新产品。加快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为“两圈一带”战略实施提供金融支持。
(二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财税改革和制度创新,逐步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稳步开展房地产评税工作试点,研究环境税、资源税改革试点。深化“两圈一带”国地税合作办税。运用财税政策调控手段,支持和促进“两圈一带”产业双向转移、公共服务联合构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及沿江跨区域联动发展。
(二十一)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加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二十二)推进资源整合机制创新。探索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资源整合机制,建立科技创新协调机制,加强科技供需对接,加快建立开放、共享、共建的城乡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共享优质科教资源的有效途径,按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大学科技园区,吸引人才和技术,发挥优势资源的辐射作用;探索城乡共享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新途径。开展炎帝神农故里-大洪山旅游区、清江画廊旅游区跨区域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整合试点,探索旅游资源整合的新机制。
(二十三)构建务实有效的区域协作、部省合作和国际合作机制。积极开展跨区域协作,构建联合开发机制。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分工、错位发展原则,引导省内沿江上下游及两岸地区充分协商,共享利益,大力推进开发区、口岸、物流中心、港区的全方位联动合作。协调构建长江沿线省市合作开发机制,联合湖南、江西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建立与江苏沿江开发、皖江开发联动机制,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推动“后三峡时代”湖北与重庆的新合作。进一步落实部省合作协议,完善部省会商机制,拓宽沟通渠道和工作平台,争取国家相关部委在改革领域和项目投资上给予更多支持。拓展国际合作平台,扩大合作范围,深化合作内容,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在巩固现有国际合作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深化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韩国等国家的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