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着力抓好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加快建立健全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以接续替代产业的培育壮大为支撑,着力解决就业和改善民生,加快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积极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治理,加强资源勘查和矿业权管理。重点抓好黄石、大冶、潜江、钟祥等四个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努力把黄石建设成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示范。
(十四)着力推动低碳发展试点。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旅游服务业等低碳产业发展,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大力推进“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企业、低碳社区”试点,加快咸宁金桂湖低碳产业示范区建设,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四、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十五)推进资源环境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以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探索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促进资源节约的市场机制,深化资源价格改革,建立促进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资源使用权、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补偿模式,扩大排污权交易范围和标的物种类。以水环境生态治理和修复为重点,完善环境保护市场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努力实现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实施生态文明以奖代补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方式,支持各地逐步建立地方政府投入和社会资本并重、全社会支持的生态补偿机制。在神农架、三峡库区、丹江库区、汉江中下游、清江流域、梁子湖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南水北调水源地开展生态补偿试点。
(十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改善民生为重点,突破城乡分割的制度障碍和行政区划壁垒,建立健全城乡统筹规划和管理的体制机制,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构建城乡互动、区域协调、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创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体制机制,统筹公共服务资源,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在一批经济发达镇和重点中心镇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统筹规划城际铁路沿线地区新型城镇建设。积极推进沿江小城镇、竹房城镇带节点城镇建设。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
(十七)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努力在科技创新上有更大作为。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培育科技创新主体,构筑共建、共享的公共创新平台。探索建立科研成果转化的助推机制,创新人才一体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创新产业园区、科技园区互动发展机制,提升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建立股权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制度。在武汉市开展非上市公司股票代办转让系统试点,助推科技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