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2.进一步完善户籍迁入管理体制机制。以户籍人口增长计划管理为基础,继续实施全市统一政策标准、统一操作管理、统一信息平台的户籍迁入管理体制。开展新一轮户籍迁入审批体制改革,科学划分市、区职能部门户籍迁入审批权限,制定更加公开公正、规范透明的户籍迁入工作流程,坚决消除多头审批、多头管理等现象。进一步简化各项户籍迁入办事手续与材料。按照“严明标准、严格管理、严细认真、严肃纪律、从严查处”的要求,通过户籍迁入信息系统实现户籍迁入人员办理流程全过程跟踪监督,力争使户籍迁入审批工作的廉政建设走在全市前列。

  3.推动户籍登记管理创新。加强对现有户籍居民的常态化和规范化管理,研究建立户籍人口信息与政府相关部门信息资源联动更新的有效机制,着力提升户籍人口信息登记、更新与注销的时效性。进一步完善市内户籍迁移管理办法,深入开展户口整顿工作,努力消除户籍人口见房不见人、见人不见户的“人户分离”现象。根据不同迁户人员的特点,探索实施户籍登记分类管理,对于有家庭的新迁户人员,一律迁入家庭户;对于无家庭户人员,逐步建立以社区为依托,按现居住地开设集体户的新型户籍管理机制,逐步消减单位集体户和人才市场及其他中介机构的集体户数量。

  六、人口素质优化与人力资源建设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加快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努力打造深圳引才、育才、用才的新优势,推动人口文化和技能素质的全面优化提升。

  (一)提升人力资源整体素质。

  1.突出培养引进创新创业高端人才。全面推进孔雀计划,重点引进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创业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到2015年,重点引进并支持50个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和1000名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深创新创业,吸引带动10000名以上各类海外人才来深工作。重点实施培养青年英才的“鹏城青苗工程”,加大创新科研团队的引进力度,优先、足额保证对创新资金资助,优先解决创新人才、团队的实验室建设,设备采购等重、难点问题。到2015年,全市科技研发人员总量达到50万人。

  2.壮大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规模。重点引进和培养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等支柱产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互联网、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紧缺高层次专门人才。聚集培养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形成一支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到2015年,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互联网等支柱产业和战略性产业人才数量达200万人。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开展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和引进。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36万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争取达到11万人。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实施精英工程,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和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全面提升外来工技能水平,到2015年,建成2家国家级、5家省级和120家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0万人以上。

  3.健全职业培训制度。统筹利用各类职业培训资源,建立以职业院校、企业和各类培训机构为载体的职业培训体系。完善高技能人才政策体系,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培训模式,深化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改造一批以高技能培训为主的公共实训基地,创建高技能人才公共训练园区。实施职业素质提升工程,开展百万劳动者大培训,对获得证书的劳动者给予补贴。进一步实施、完善紧缺培训补贴制度和来深建设者技能培训鉴定补贴制度。

  (二)优化人力资源发展环境。

  1.加快建设创新型人才载体。充分发挥大学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光启研究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及华大基因等各类科研院企人才集聚和培养功能,扶持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等机构建设。继续推进国家留学生创业园等项目建设,完善投融资、法律、会计、人力资源等中介咨询服务,将人才引进与培育、科学研究与科技成果等重大项目、重点计划与重要政策有机结合,形成区域人才高地。健全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建立海外引才长效机制。探索在发达国家高科技产业集聚地设立“创新创业中心”,承担人才及团队引进、科技合作、企业孵化、开拓市场等功能,鼓励与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知名企业合作,联合建立研发基地。

  2.提升人才工作生活环境质量。提高财政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比重,确保人才支出增长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同步。完善有利于各类人才在深发展、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产业发展和创新人才奖励等人才激励机制,落实人才安居政策,大力发展国际学校和国际医院,切实解决高层次人才的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学术交流等实际问题,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流动和干事创业的环境。

  3.加强深港人力资源建设合作。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薪酬定价、信息交换机制,加快推进人才与资本、技术、产权等国际要素市场的融合与对接。深化深港在人力资源培养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吸引香港高校和培训机构到深办学和成立分支机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探索在香港建设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社区,打造“香港居住、深圳研发”的港深工作生活圈。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