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联动机制逐步形成。加强了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其他惠农政策的联动,通过具体条款和补贴政策的实施,着力引导土地规模化利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将政策性农业保险融于首都“七农”金融服务平台中,提升农户信用等级,推动银保互动机制建设,改善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环境。
(四)保障效果日益显现
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稳步扩大,为都市型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风险保障。
--保障范围稳步扩大。四年来,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数量不断增加,保险责任不断拓展,保障范围不断扩大。截至2010年,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已经覆盖全市13个郊区县和首农集团等国有涉农企业,险种扩大至18种(13个种植业险种和5个养殖业险种),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程度已近40%。
--保障作用初步发挥。截至2010年,政策性农业保险累计为全市种、养两业提供风险保障263.2亿元,简单赔付支出6.9亿元,赔付农户达到39.5万户次,累计赔付面积达到171.1万亩,累计赔付奶牛1.5万头、生猪21.8万头、种猪11.2万头、肉禽497万只。农业保险在灾后补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风险保障功能进一步发挥。
(五)创新工作不断推进
北京市农业保险立足于服务都市型现代农业,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创新。
--率先建立政府主导的农业再保险机制。在全国率先实现由政府直接出资购买再保险,通过市场化手段转移政府承担的超赔风险,构建了由农民、直保公司、再保公司和政府巨灾风险准备金四个层次组成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体系。赔付率在160%以下的风险由直保公司承担,160%-300%的风险由再保险公司承担。
--率先建立第三方审计制度和跟踪问效制度。率先建立了第三方审计制度,强化了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作用。率先建立了政策实施跟踪问效制度,向广大农户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投保人的反馈意见,真实反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效果,为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提供决策依据。
--试点推广信保联动。试点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零现金支付服务,全面推广发放农民承保理赔“一卡通”,通过银行转账方式实现赔款零现金支付,避免了中间环节弄虚作假的可能,在理赔服务和农民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和尝试,受到了农民欢迎。
(六)惠农政策逐显成效
--财政补贴资金杠杆作用逐步显现。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合理设计,财政补贴资金的杠杆作用得以有效发挥,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率。四年来,市级财政补贴资金累计6.72亿元,保险金额累计达到263.2亿元,相当于政府出资1元便买到39.2元的风险保障,杠杆放大作用近40倍;也意味着农民支付1元钱就可获得111.5元钱的风险保障,资金放大效应超过百倍,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得以有效发挥。
--通过政策支持调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市级给予参保农户50%的保费补贴,给予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0%的经营管理费用补贴,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公司两个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为农业保险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四年间,参保农户数量由2007年的4.38万户次增加至2010年的26.91万户次,增长了5.2倍,累计参保农户达到71.5万户次。
--优化农村金融环境。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效防范和减轻了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带来的损失,提高了广大农户防灾减损的能力,为金融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资金融通能力,为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创造了良好氛围。
二、“十二五”时期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背景
(一)新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