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展形势。
--国际形势。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凸显,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未来五年,经济全球化趋势将持续深入发展,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更加紧密,以高新科技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陆续涌现,国家在经济合作、产业在国际分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将越来越由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能力来决定。尤其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知识产权制度国际化进程加速,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成为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基于知识产权的贸易摩擦、经济纠纷将进一步加剧。
--国内形势。未来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时期,也是我省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实现向知识产权强省跨越的重要战略期。知识产权作为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其重要性越来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共识。过去我省经济赖以发展的外向型的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正在向知识密集型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产业转变,这是我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兄弟省市知识产权事业迅猛发展的势头,则将给我省知识产权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三)面临的挑战。
--体制与机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知识产权部门在宏观决策和重大政策制定过程中知识产权部门的参与度较低,导致相关政策措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系统性、完整性不够,政策导向作用较弱。知识产权投入不足,创新激励机制不够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知识产权产业化机制、投融资机制亟需完善。
--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亟待全面提高。我省专利申请量、商标注册量等主要知识产权指标虽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但人均知识产权数量偏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和技术标准不多。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与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相比仍有明显差距,重点产业、企业缺乏具有竞争力的关键性核心专利技术。注册商标多而不强,世界知名品牌屈指可数。精品版权、高价值创意作品数量明显较少。技术标准中自主知识产权含量不高。
--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有待着力推进。我省知识产权拥有量位居全国前列。各级政府已采取诸多措施促进知识产权转化,但仍然存在政策措施缺乏协调与衔接、投融资渠道狭窄、交易市场不规范、服务体系不完善、专门人才缺乏等问题,知识产权转化率不高,尤其是版权商品化、产业化水平较低,商标战略实施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促进作用未能应有发挥,资产运营效果难以充分显现。
--知识产权结构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专利、商标和版权等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成效显著且发展较快,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数量明显偏少、发展缓慢。区域间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差距较大,尤其在专利申请和商标注册方面,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珠三角地区各市也存在不平衡,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四市的专利申请与授权量、商标注册量分别约占全省总量约80%和60%,发明专利申请与授权量主要集中在少数大中型高科技企业和家电行业企业。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实施国家和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扣国际知识产权发展趋势,强化战略思维,创新发展模式,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为核心,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以增强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为保障,全面提高我省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省,为创新型广东建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省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显著增强,知识产权运用效果明显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断优化,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水平全面提高,知识产权意识与文化深入人心,知识产权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以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为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方式初步形成。到2015年,我省知识产权发展指标和综合实力全国领先,为广东由知识产权大省到知识产权强省的跨越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利。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分别在10%和13%以上,专利授权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3%和15%。以我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为1%计,每百万人口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分别达到2200件和700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翻一番。
--商标。国内外的商标注册申请量持续增长。依托专业镇和产业集群,形成1到2个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公共品牌,并逐步走向国际。逐步形成与广东注册商标总体规模相适应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