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无锡市公共卫生监控与应急处置中心。依托市疾病控制中心和市急救中心,整合全市以公立医院为主的各类医疗信息资源,完善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体系和应急处置体系,形成覆盖全市的公共卫生监控与事件应急处置指挥平台,实现与省卫生厅和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的信息、技术平台,制订技术标准规范,使之成为全市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中心和应急处理技术支持中心。
建设无锡市安全生产监管中心(暂名)。为提高我市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建设我市集安全生产监管决策、危险源管理、举报处置、事故救援指挥、安全生产指标考核和信息资源管理于一体的预防和处置事故平台。利用现代传感网技术对危险源监测预警系统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实现监测预警数据实时采集、实时报送、实时处理、信息共享、分级监管、联动互动。开发作业场所有毒有害物质浓度超标监测预警子系统,增加危险化学品使用、作业场所职业健康行政许可功能模块和法律文书网上审批功能模块,对作业场所有毒有害单位实施联网实时监测预警。
加强无锡市防洪防汛工程建设。全面开展武澄锡虞区、湖西区的新一轮河道治理。加快入江、入湖及区域性骨干河道的清淤和疏浚。完成新沟河、望虞河、走马塘、新孟河等流域性、区域性重点工程无锡段的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长江、太湖、望虞河大堤等流域性堤防的除险加固工程。对重点圩区堤防引排水河道两侧建设永久性护岸工程。建成宜兴油车水库。建设太湖新城防洪排涝体系,沟通水系,确保行洪排涝畅通。
完善无锡市水上搜救指挥部(暂名)。继续完善江苏省内河搜救中心无锡太湖基地建设,完善无锡市水上搜救指挥部各种配套设施建设。2015年前在指挥部中心基地建成可容纳30艘左右船舶停靠的港池,在干线航道上完成2-3座救助基地建设。
加强无锡市安全用水工程建设。完成锡澄水厂和锡东水厂扩建工程,贯通锡澄、中桥、雪浪、锡东各水厂清水通道,2015年前建成全市“安全供水高速通道”网,进一步提高城区安全供水能力。
建设无锡市应急联动处置(服务)中心(暂名)。高标准建设以公安110为主的应急处置指挥平台,实现全市接处警与行政执法、灾害救助、社会咨询等功能的整合与联动。建立集综合信息收集与处理、联合指挥调度、决策辅助等功能为一体的应急联动处置与指挥系统,满足社会求助、报警和其它社会服务的需要。建立全市视频图像调度中心,整合公安、安监、卫生、交通、城管、公用、环保、社会企事业各单位等建设的监控图像资源,形成由政府牵头、公安主导、统一管理、分级使用的图像监控与使用机制。建设公共安全物联网支撑平台,利用110、119、120接处警系统、有线无线通信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等指挥资源,整合地理信息、标准地址和有关部门业务地理关联数据库等地理信息资源,逐步统一公共安全领域物联网建设应用技术标准,实现政府部门间信息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适时组建无锡市警务航空队,构建空地一体的交通系统,形成现代化立体救援与防控网络,利用空中优势在形势勘察、紧急救援、抢险救灾、打击犯罪、反恐处突等工作中发挥作用,有效提高我市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建设无锡市公共安全科普教育体验馆(暂名)。“十二五”期间,建成以文字、图片、资料展示和实物操作,以虚拟和现实环境相结合,集声、光、电表现手段于一体,以常识教育、趣味体验、学习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多功能防灾减灾科普教育与体验馆,立争2011年开工建设,2013年布展和设施完善,2015年前正式对广大市民和学生开放。已建成的江阴市、宜兴市、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的民防教育基地,要进一步完善。2015年,新区民防教育基地要建成并对外开放。
建设无锡市应急物资储运中心(暂名)。在省驻锡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我市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市本级要建设一个应急物资储备中心,主要储备一定量重要应急救援物资和设备,尤其是社会储量较少而又为突发事件(故)所常用的物资和特种设备,采用专物专用、专人保管的形式,为突发事件救援提供专业物资保障。各市(县)、区应建设至少一个应急物资储备库,除储备主要应急救援物资和设备外,根据地域特点,代储其他应急物资,并加强应急运输能力建设,确保各类应急物资及时运抵现场。
第五章 相关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加强、充实、稳定、效能的原则,推进各级各类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市和市(县)、区两级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公共安全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针对本地区主要突发事件类型,依托现有各类领导小组和议事协调机构,逐步组建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领导指挥本地区相关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在市和市(县)、区两级政府建立应急管理办公室的基础上,加强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等职责的制度建设。各级政府都要建立每天24小时值班制度、信息报送制度、协调会商制度,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保证政务信息的畅通和及时有效地进行应急指挥和处置工作。政府有关部门在现有基础上,成立或明确其办事机构,配备或编制专职人员负责本部门应急管理日常工作,承担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工作。要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实施相关建设任务的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强化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认真抓好工作落实,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评估机制,加强对规划进展和实施情况的检查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实现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