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应急科技支撑条件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公共安全领域应急技术科研力量,完善应急科技支撑机构。加快推进我市“感知中国”传感网等相关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各有关部门检验、检测、研究和实验等技术机构建设,强化技术储备,提高技术水平和能力。通过对现代传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让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工作领域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加快“感知安全”技术研发。开展对事件发生的机理、演化规律、致灾机理和破坏机理等科学研究,为灾害防御和控制提供理论基础。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预防等技术研究,启动有关灾害控制工程,提高早期发现、防范能力。利用我市物联网研发基地优势和传感技术最新成果,广泛开展“感知太湖”、“感知气象”、“感知地震”、“感知交通”、“感知环保”、“感知水务”、“感知电网”、“感知医院”、“感知工厂”、“感知农业”、“感知安保”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以实现应急救援装备和防护系列产品的开发取得成果,使我市相关领域的检测检验、预防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利用有突破性进展。
开展安全技术及产品的利用与推广。扩大国内外科技合作,广泛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引进先进适用的技术与成果。鼓励相关企业采用自建、共建或合作等方式建设研发机构开发生产用于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警、处置的新技术、新装备。扶持在公共安全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重点企业,实现成套核心技术与重大装备的突破,增强安全技术保障能力。建立市场化的公共安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机制,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工作中的推广应用。
应急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大应急管理标准化工作力度,组织力量研究制订各类应急人员资质管理与培训考核等标准规范,完善应急能力评估、应急救援绩效评估体系,对各地各部门的应急能力定期进行评估,并把应急管理工作指标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工作绩效的考核体系。
第十节 宣传教育体系建设
深入开展面向全社会的安全教育和宣传,向广大市民普及安全常识,建立应急信息公布交流机制,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公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
全民安全教育与宣传平台。积极构建各级各类宣传教育平台,推进安全防护、防灾减灾教育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进人员密集场所,形成上下有机结合的安全宣传教育体系。在城市各社区、农村各集中居民点建设集安全教育宣传、应急知识普及、常用防护体验、基本物资备用的公共安全服务站点(室)。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对职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把公共安全知识纳入大、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学内容,并充分利用少年宫、科技馆、文化馆、各类体验场所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政府各基层组织和管理单位充分利用宣传栏、讲座、科普展览等形式,开展面向市民的宣传教育活动。各级各类媒体加强对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在有关栏目、节目中刊播公共安全和紧急应对常识。
应急知识普及。积极宣传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各级政府根据地区特点,编发形式多样的公共安全知识读物或制品,建设应急管理宣传教育网站,利用微博、微播等形式和开展公共安全主题宣传日(周、月)等活动回答市民常见安全问题,宣传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宣传各级各类应急预案,使公众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特点、危害及在应急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掌握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发挥各部门现有的教育培训机构作用,为从业人员提供安全培训。
应急信息发布。建立各级应急管理机构、政府相关部门与媒体的联系机制,及时向公众发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公众心理干预机制、舆情收集和分析反馈机制,注意发挥主流媒体的导向作用,正确引导舆情,动员全社会共同应对危机。
第四章 重点工程建设
根据我市公共安全形势实际和应急管理工作需要,针对我市存在的公共安全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并考虑到发展建设的需求,“十二五”期间将重点推进一批关系全局的基础性应急与安全建设项目。
建设和完善无锡市应急指挥中心。利用政府搬迁后办公自动化、信息化载体升级改造的契机,整合、连接全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信息资源,高水平建设无锡市应急指挥中心。形成供市委、市政府领导面对全市各类较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实施决策与指挥的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在2010年完成中心硬件建设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标准和规范,适时进行软件应用系统的开发与建设,在2015年前全面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主要建设应急管理平台基础支撑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视频监测系统和指挥综合应用系统,建立固定、机动、现场指挥通信体系,形成集值守应急、信息汇总、事态跟踪、指挥协调、专家研判和视频会商等功能为一体的覆盖全市范围的应急指挥部。2015年前实现与各市(县)、区应急指挥中心的对接与联通。
建设无锡市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市气象灾害预警中心移地新建,提高建设标准和智能化水平。建设预警中心会商大厅、高性能计算机房、气象影视演播室和气象科普馆,强化气象预报服务业务系统、气象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响应系统、雷电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加强气象灾害综合观测预警服务。通过智能化技术和多种气象传感器实现对风速、风向、降水、温度、湿度、露点、气压、大气电场、能见度等气象要素进行实时监测,实现辐射、能见度、日照时数、蒸发、云高等气象要素的自动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