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民防报警器、现代通讯设备等加强预警信息传输通道建设,在电视台、电台开播公共安全节目,在各级政府门户网建设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网站,建立预警信息手机短信发布平台,在城市大型公共场所、繁华街道、交通要道口、公交地铁站等场所设立电子屏幕,在偏僻农村、高风险地区、危化企业等区位加强安全站(点)、宣传栏、宣传车、警报器等紧急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准确发布各类预警信息。
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地域建设。按照就地、就近疏散和以近郊疏散为主、远程疏散为辅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建设、改建、完善一批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地域,具体按《无锡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落实。5年内,市本级和江阴市、宜兴市、锡山区、惠山区、新区按标准完成疏散基地建设任务。新建改建城市小区、重点商业场所、人员密集区域、大体量公共建筑都要具备应急避险和避难功能。全市现有城市公园、大面积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都要根据环境条件增添相应避险功能的设施和标识,使之具有适当的应急避险和避难功能。
加强社会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以公安队伍为主体,以专业化打防控力量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补充,全方位、全天候、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加强社会巡逻防控网建设,构建覆盖城市主干道、重点部位、易发案地区的社会面巡逻防控网。深入推进城乡社区警务战略,提高社区防控能力,夯实社区警务基础。加强党政首脑机关、国防军工、金融单位、涉枪涉爆、科研院所等重点单位和水、电、气、热、油等重要基础设施的治安保卫工作。加强区域警务协作,增加设立治安检查站或治安卡口,全面建成市、市(县)区、街道(镇)三级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健全网上情报信息收集研判机制,及时查处并严历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
第三节 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
加快推进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和专业信息指挥系统建设,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信息与指挥体系,提升决策指挥能力。
加强应急平台建设。依托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以市政府应急指挥中心为核心、以部门和市(县)、区级应急平台为枢纽、以街道(镇)应急平台为节点,构建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各有侧重、安全畅通的全市综合应急平台。2015年全面完成市和市(县)、区两级综合应急平台建设,并适时启动镇(街道)应急平台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各部门专项应急指挥设施和资源,重点发挥公安监控和处置指挥系统、人防基础设施和指挥系统、无线电和卫星通信系统等系统平台作用,建立起全市固定、机动、现场三大信息平台和指挥体系。加快人防向民防的延伸和转变,建设更加完善的防灾减灾运转平台。2015年前建成江阴市、宜兴市、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和新区民防移动指挥所(车),实现全市范围内移动指挥与通信的无缝覆盖。
强化专业应急指挥系统。进一步完善现有各专业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加强信息共享。依托公安、民防、气象、水利、交通、航道、海事、城管、卫生和地震等部门信息系统,根据应急救助指挥的需要,分级建设集灾情信息管理、救助决策支持、救助指挥调度等功能的灾害应急救助信息与指挥系统,形成市和市(县)、区两级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体系。整合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及矿山、危险化学品、消防、水上搜救、电力、旅游、特种设备等专业信息系统和通信基础设施等资源,建设市和市(县)、区两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形成覆盖全市的安全生产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各级环境污染事故、辐射事故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健全传染病疫情、不明原因疾病、职业中毒、食品药品安全和动植物疫病疫情等公共卫生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加快建设各级信访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公安指挥调度系统,加强反恐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加强城市应急联动建设。按照“信息统一接报、分级分类处理”的原则,推进公安出警、医疗急救、消防救援、市政抢险等应急服务平台的整合和联动,建立市和市(县)、区两级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实现各职能部门之间快速反应、协调高效的应急处置,提高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能力。整合现有各相关部门的政府服务热线和公益性服务电话,建设非紧急救助服务平台,受理公众非紧急求助及对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的投诉建议等,与紧急报警服务平台之间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互联互通、互为备份。
第四节 应急队伍建设
增加应急队伍数量,整合应急队伍资源,提高队伍应急水平。加强以公安、消防、武警、驻锡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为骨干的突击力量,形成以各类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和应急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强化培训演练,增强各类应急队伍的处置能力。
加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公安队伍要进一步整合现有警力,充实人员,提升战斗力。按照“一队多用、一专多能、多灾种综合救援”的要求,建立以消防为主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全面提高我市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各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在2010年正式挂牌成立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人员、器材、装备、资金的投入,搞好队伍的管理、教育和训练,提升队伍综合素质。发挥军分区和地方人武部门作用,探索民兵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使用的新模式,不断壮大应急救援力量。建立与市内驻军、武警、预备役部队的应急联动机制,发挥驻锡部队在我市应急救援中的支援作用。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充分依托现有各类专业应急队伍力量,采用共建、合作等方式,调整充实专业队伍力量,补充更新技术装备,形成数量充足、布局合理、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专业应急队伍体系,环保、水利、建设、通信、卫生、交通、广电、消防、农林、城管、公用等部门均要有一支本部门掌握的专业应急队伍。强化自然灾害专业应急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灾害救助、防汛抢险、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和森林消防等队伍。依托市内大型化工企业、矿山企业、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专业力量,建立相应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区域性应急救援基地、矿山救护队和特种设备应急救援基地。加强水上搜救队伍建设,强化长江、太湖水上救助力量。建立健全市和市(县)、区两级环境监测机动队伍,提高快速监测评估能力。扩充现有卫生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和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预备队,提高现场处置能力。加强市和市(县)两级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依托当地电信运营企业组建通信应急抢修专业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