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大力推进各地区和各行业信息、队伍、装备、物资等方面的有机整合,避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总体把握公共安全资源的合理布局,提高整体应急反应能力。
分级负责、分步实施。按现行事权和财权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及部门落实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根据现实需要和实际能力确定建设项目,分级分步组织实施,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项目建设。
依靠技术、规范标准。利用现代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和设施,提高公共安全体系的科学性、高效性、可靠性。实现应急体系建设与运行的规范化、自动化。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面履行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加大政府投入,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入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公共安全工作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应对的良性互动机制,提高应急管理社会化程度。
第三节 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
到2015年,建立起完善的公共安全防范体系,形成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管理体制,实现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工作机制。使突发事件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和应急保障等能力显著增强。使全市一般公共安全事件明显减少,较大、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显著减少,特别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杜绝发生。使我市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走在全省前列,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走在全国前列。
分类目标 :
预防自然灾害目标:灾害救助能力明显提高,灾民24小时内得到基本救助。洪水预报提前24小时发布,大江大河洪水预报提前10小时发布,准确率达到90%以上。长江、太湖堤防新建改建工程按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实施,无锡城市防洪工程达到200年一遇防洪标准,江阴市、宜兴市、万亩以上圩区及有重要设施或人口集中的圩区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偏差在120公里内,提前30分钟以上发布雷电等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气象预报预警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稳定超过90%,风暴潮灾害紧急警报提前6小时发布,准确率达到75%以上。全市基本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速报5分钟,影响烈度速报15分钟。突发性地质灾害基本做到预警预报,避免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森林火灾年受害率低于0.5‰、控制率在1.2公顷/次以下。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成灾率控制在1‰以内。
防范各类事故灾难目标:各类事故死亡人员总数比“十一五”末下降15%以上,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控在0.08以内,工矿商贸企业死亡人数下降15%以上,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下降35%,年度火灾10万人死亡率控制在0.1以内,水上人命救助有效率达93%。因企业排污引发的较大以上环境事件每年不超过3起。
处置公共卫生事件目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生活污水处理率98%,污泥无害化率10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管网水质合格率均达100%。食品合格率达96%以上,药品合格率在98%以上,各类食品药品事故大幅减少。市和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率达到100%,乡镇和社会医疗卫生机构网络直报率达到100%,报告完整率和及时率达到95%以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处置率达到100%。市和市(县)、区、镇(街道)突发动物疫情报告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应急预备队在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后24小时内到位率在95%以上,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覆盖率达到90%。
保障社会安全目标:建成社会治安和突发群体性事件防控体系,民意表达、矛盾调处、事件预警、群体性事件处置和责任追究机制得以完善。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群访事件全面下降,万人刑事发案率控制在72以内,社会矛盾调处成功率达95%,民事案件调解率40%以上,案件执结率95%以上,改判发回率控制在0.4%以内,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90%以上。因产业调整、企业兼并、房屋拆迁、征地补偿、城市管理、职工福利、就业安置等问题中发生的突发事件明显减少,确保发生在基层的问题90%以上解决在基层。网络安全进一步提高,利用网络进行诈骗、赌博、传播黄色淫秽内容、进行反动宣传等非法活动受到进一步遏制,个人隐私得到进一步保护。政府通过网站与市民的互动性进一步增强,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和部门(行业)公开电话咨询、投诉、建议和意见的回复率100%,回复质量进一步提高。法轮功等非法组织受到根本性遏制,非政府社会组织得以合理化引导。因能源、粮食、重要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紧张和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等引发的突发事件基本杜绝。
第三章 主要建设任务
第一节 预案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市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各级各类预案的衔接和动态管理,认真组织演练,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实现预案的数字化管理和应急平台的实时联动。
实现预案全覆盖。加强应急预案建设,进一步推动预案建设向社区、乡村、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和重点部位延伸,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预案体系。加强预案的协同管理,做到结构合理、衔接配套。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明确操作规程,制订操作手册。实施预案动态管理,建立预案修订、备案、评审、升级与更新制度。
推进预案数字化。加快应急预案信息化步伐,结合应急平台建设,开发智能化预案管理系统,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工作程序将组织结构、事件级别、响应机制、处置流程、数据报表等预制到指挥系统中。条件成熟时可先启动预案数字化试点,2015年要完成预案数字化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