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以实现工业由大变强为核心,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节能减排水平为重点,深入推进产业调整振兴,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构建以高端产业、高端产品、高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制造业体系。

第一节 提升发展传统产业


  按照创新驱动、优化结构、提升水平、绿色发展的要求,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产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以先进产能取代落后产能,加快实施工业转方式调结构1000个重点技改项目,全面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力争2015年,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的关键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普遍提高到3% 以上,山东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分别达到2100个、230件。
  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装备制造行业要坚持发展整机与提高基础配套水平相结合,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相结合,重点发展汽车和船舶及零部件、海洋工程装备、能源技术装备、行业专用设备、电工电器等产业,提高重点装备自主化水平。冶金行业要控制总量,优化品种结构,研制发展深加工产品和新型材料,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石化行业要积极探索原料多元化发展新途径,重点发展炼化一体化、临港石化工业和精细化工,严格限制低端污染化工项目建设。建材行业要以节水、节能、节材为方向,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型、环境友好型新型建材系列产品。轻纺行业要突出绿色环保、质量安全,加快产品和技术更新换代,做强产业链终端,实施品牌战略和差异化战略,拓展国内外细分市场。
  提升企业技术装备管理水平。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重点,大力实施质量强省和品牌带动战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加快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推广应用,积极发展工业设计产业,注重终端产品开发生产,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打造国内外市场知名品牌,推动研发设计、生产流通、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等环节的信息化改造,加快新信息与先进制造集成技术的深度应用。

专栏6: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重点工程

装备制造业,建设济南、烟台、青岛、潍坊等整车生产基地,日照汽车发动机生产基地,聊城、临沂、威海、淄博等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泰安、东营特种车生产基地,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等造修船基地,济宁、临沂、潍坊工程机械生产基地,济南、滕州、德州机床生产基地,济南、烟台、威海、泰安、滨州、德州核电、风电及新能源装备生产基地,济南、淄博等机电装备生产基地,东营石油装备生产基地,泰安、成武输变电设备生产基地。

原材料产业,2015年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形成2000万吨的综合产能,建设聊城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加强与央企的战略合作,把青岛、淄博、东营、滨州、菏泽等建成全国重要的大型石油化工基地,把枣庄、烟台、济宁、菏泽建成现代精细化工产业基地,把潍坊建成海化石化盐化一体化生产基地。建设淄博、枣庄、临沂、泰安、菏泽等新型建材基地。

消费品工业,建设青岛、潍坊、滨州、济宁、淄博、德州、菏泽等纺织服装基地,青岛、烟台等家电生产基地。

第二节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坚持高端引领,强化政策支持,立足我省优势领域,以重大建设项目为载体,以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为突破口,以强化人才培养引进为支撑,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海洋开发等五大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
  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以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为主的新能源综合利用及装备制造,以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以节能机电设备、建筑节能为主的节能设备,以化工、造纸、发酵工业为主的清洁生产装备,以水处理及循环利用、固体废弃物处理利用、废气处理为主的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装备。
  新材料产业。依托创新型龙头企业,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资源节约、绿色环保为方向,重点发展高端氟硅材料、高性能特种纤维、高性能新型合成橡胶、新型海洋工程材料和特种高分子材料等产业。推进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迅速膨胀产业规模,打造知名品牌,多元化开拓国内外市场。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支持济南国家信息通信创新园、国家软件基地和青岛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培育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重点发展光电子核心器件、新型平板显示、集成电路、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超级计算、云计算、物联网、信息安全和信息服务产品,支持发展汽车电子、船舶电子、电力电子、医疗电子、工业控制等应用电子产业。
  新医药及生物产业。重点发展以生物技术药、化学创新药、现代中药、海洋药物、生物医药工程为主的新医药产业,以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和蔬菜水果花卉育种为主的生物育种产业,以微生物制造、生物基材料为主的生物制造产业,支持德州、青岛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做大做强,建成全国重要的新医药及生物产业集群。
  海洋开发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以海洋油气装备、海上作业及救捞工程、海洋资源调查等为主的海洋资源勘探与开发,以海况预测预报、海底通信及现代海洋观测为主的数字海洋及动态管理,以海水淡化工程和海水提取溴、镁等为主的海水综合利用,以特种船舶、通用飞机、高速动车组、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等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

专栏7: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

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建设海阳、荣成石岛湾两个核电基地,台海玛努尔核电装备,建设鲁北、渤中、莱州湾等大型海上风电场,济南北车集团、文登现代重工、威海银河等风电设备,皇明光热利用、力诺光伏利用、晟朗光伏发电、华瀚光伏发电、巨皇光伏发电、舜亦光伏电池、汉能光伏电池、孚日薄膜太阳能电池、烟台、威海、枣庄、淄博、泰安锂离子电池等新能源利用项目,北汽福田、中通客车、时风集团、威海广泰、五征集团、唐骏欧铃等新能源汽车项目,联电济宁、青岛燎原等LED 项目,景津压滤机等环保设备制造项目。新材料产业,重点建设拓展、华溢碳纤维,烟台万华和华鲁恒升聚氨酯、烟台氨纶芳纶产业化、淄博氟硅新材料和异氰酸脂产业化、龙口南山轨道交通新型合金、莱芜粉末冶金产业化、菏泽镁合金产业化、济宁如意嵌入式复合纺纱产业化、枣庄焊宝无铅电子焊料国产化、瑞丰甲基锡热稳定剂产业化等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建设歌尔光电基地、浪潮集团LED 外延和芯片、高端容错服务器产业化、济南光电子产业园二期、英特力光通信工业园、淄博IC卡芯片及RFID 电子标签、烟台航空航天科技园、睿创红外热像仪、威海北洋光纤传感器及RFID 产业化、山东华芯DRAM 芯片设计和制造等项目。新医药及生物产业,重点建设烟台国际生物科技园、威高医疗器械、济南新药孵化基地、鲁抗立科、泰邦生物产业园、东阿阿胶工业园、东营新发药业、辰欣工业园、菏泽生物医药谷、瑞阳抗生素类新药等一批生物医药项目,欣和微生物发酵工业园、菱花工业园、九州农药微生物产业化、鲁信金禾生化、莱阳翰霖生物、保龄宝功能糖等一批生物制造项目,鲁研育种、登海育种等一批生物育种项目。“十二五”期间,续建和新建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40余个,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

第三节 推动产业集中集约集聚发展


  强化龙头带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提升园区经济水平,增强配套能力,形成规模优势,提高产业集中度、产业分工层次和整体竞争力。
  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加快发展,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的细分行业龙头,形成一批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产业产品为链条、中小企业紧密配套的优势产业集群。到2015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过500亿元的企业集团达到30户,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200个,优质产品生产基地达到80个。
  加快园区转型提升。以集约化、专业化、高端化和绿色发展为方向,引导生产要素和区域重点产业集聚发展,吸引最新科技成果在园区转化,以大企业带动产业壮大和基地建设,集中推进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建设创新型园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区、调整产业结构的先行区和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示范区。建立园区分类考核体系和升级淘汰机制,支持具备条件的园区合理扩区和调整区位,探索跨区域合作开发新模式。
  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坚持市场化运作,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完善配套政策,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鼓励国有企业通过经营权和资产转让、联合并购等方式实现兼并重组。加快推动钢铁、化工、煤炭、黄金、港口等重点行业的重组,促进环保型重化工产业向沿海布局。

专栏8:园区经济提升

全省经国务院、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以上开发区共171个。其中,国家级22个,省级149个。国家级开发区包括青岛、威海、潍坊、淄博、济南、济宁、烟台7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岛、烟台、威海、东营、日照、潍坊滨海、临沂、邹平8个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烟台保税港区以及青岛、青岛西海岸、威海、济南、潍坊5个出口加工区。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积极争取进入国家级开发区行列。

支持发展淄博现代化工产业园、新华国际医药工业园、滕州中俄高技术产业示范园、文登南海工业园、淄博东岳氟硅材料产业园、鲁津红云高新技术产业园、信发循环经济产业园、鲁西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祥光生态工业园、济宁炭素工业园、郓城精细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园、烟台绿环循环经济产业园、牟平低碳环保产业园等一批特色园区和千亿级产业基地。

第九章 服务业跨越


  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以实现跨越发展为目标,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面向生产、面向生活、面向农村的服务业,加快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四大载体”建设,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层次,区域中心城市要尽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力争201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0%以上。

第一节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围绕社会化服务、专业化分工,降低流通和服务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率,支持发展龙头企业和集聚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金融保险业。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构建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一体化发展的金融体系。支持恒丰银行、齐鲁证券、泰山财产保险等地方金融企业扩大规模,提升实力。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稳步推进跨区经营。支持济南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发挥青岛金融服务优势,增强区域中心城市金融服务功能。大力引进国内外金融企业来鲁设立地区总部和功能机构,鼓励支持分公司改制为独立法人。规范各类融资平台建设,发展产业基金、担保公司和大型财务公司等金融企业,打造金融控股公司。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发展,加速产业资本化、资产证券化,完善发展全省性股权交易市场。推进金融产品创新,稳步开展动产质押,引导企业进入全国银行间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支持发展各类保险机构,扩大覆盖面,丰富大众服务品种,拓展资产保险市场,提升保险信用。依法科学监管,防范化解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现代物流业。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支持建设大型物流园区,加快提升物流业专业化、信息化、社会化和规模化服务水平。以济南、青岛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一批区域节点城市为重点,建设重要物流通道、大型物流设施和物流信息网络平台,规划布局一批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现代物流园区,积极发展综合性物流、专业性物流、行业性物流和特色物流,加强社会应急性物流体系建设,促进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推进制造业企业物流业务外包,培育一批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大型物流企业,鼓励集团化发展、连锁化经营、智能化管理。支持提升物流服务科技含量,推广应用可视化与货物跟踪、电子结算等物流新技术,实现由仓储运输配送的有形服务向提升空间时间利用价值的无形服务转变。
  信息服务业。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推进“数字山东”建设。加强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卫星通信等网络设施建设,实现通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形成超高速、大容量、高智能干线传输网络。大力发展软件服务业、信息传输服务业、信息内容服务业和信息服务外包,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进建设标准统一、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立覆盖全省的政务协同办公系统、公共信用信息系统、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与应急指挥系统。推进建设集居民消费、公共服务、企业经营于一体的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健全信用、认证、标准、支付等支撑体系,支持发展网上银行、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购物、网上娱乐等新兴服务业态。推进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完善基础性、应用型和公共型数据库,加强基础测绘和地理空间信息基础框架建设。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支持济南、青岛等城市建设物联网基地,努力建设“智慧山东”。加强信息网络监测、管控能力建设,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到2015年,因特网用户数达到2500万户,数字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