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完善流通体系,保障市场稳定供应。
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引导,不断完善“菜篮子”商品市场供应网络体系。加强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充分发挥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的交易枢纽作用,规范市场管理,强化市场功能。重点突出蔬菜、猪肉、水产、家禽、禽蛋等五种“菜篮子”主要商品的市场供应保障。继续实施超市(生鲜)、农贸市场和“菜篮子”连锁门店的规范、改造、提升工程。注重完善市场检测、交易设施和配送中心等“菜篮子”商品流通设施设备,进一步理顺“菜篮子”商品物流链条,减少流通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确保市场供应。
(十)加强产销衔接,确保流通便捷畅通。
确定一批“菜篮子”重点生产和批发经营企业联系点,互通信息,把握产销趋势。密切产地与销售地、生产与营销企业间的有机衔接,开展多种形式的农商对接,鼓励“菜篮子”基地面向城区农贸市场、超市、社区、单位和消费者开展各种形式的直供直销和微利平价销售,维护市场稳定。发挥物流中心调节功能,做好本地菜上市和外埠蔬菜跨省际运销工作。引导批发市场组织信誉好、调运菜源能力强的贩运大户实施运销,稳定运销关系,加强与主产区的产销衔接,建立反应灵敏的产销对接和运销链接网络,拓展进货渠道,增加进货数量,提高市场蔬菜有效供给能力。
(十一)完善应急预案,平抑价格异常波动。
建立“菜篮子”主要生产基地和骨干营销企业信息监测网络,搭建产销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市场监测,密切关注“菜篮子”主要商品的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情况,科学预判市民基本生活必需的“菜篮子”商品产销和供求情况。完善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对市场异常突发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市场供应不脱销、不断档。落实“绿色通道”政策,不断完善并调整《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鼓励“菜篮子”商品实施有效调运。
(十二)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市场调节功能。
不断创新机制,强化“菜篮子”工程应急生产和市场调节功能。一是建立应急生产和上市机制。对确定的“菜篮子”基地,由市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建设主体签订责任书,明确基地应急生产、应急上市和落实淡季、灾后生产计划的义务。在灾期和淡季等“菜篮子”产品供应紧张时期,应迅速组织应急生产和应急上市,基地“菜篮子”产品应首先满足杭州本地市场供应。二是建立生产储备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和生产主体相衔接的“菜篮子”鲜活产品储备制度,以速生叶菜和生猪为重点,按照保障杭州主城区重点“菜篮子”产品基本供应的要求,落实“藏菜于棚”、“储猪于场”、“存鱼在塘”计划。建立叶菜种子储备制度,年储备4000公斤速生叶菜种子,确保灾期、淡季市级叶菜生产功能区应急生产的种子需求。三是建立流通储备机制。确定一批“菜篮子”商品经营骨干企业,签订保供协议,保障市场供应。完善猪肉储备制度,确保储备7天以上的市场供应量,随时做好储备活体生猪的调运和冷冻猪肉的动用工作。建立大宗蔬菜的经营周转储备制度,根据蔬菜产销季节及气候特点,在淡季、灾期保持市区青菜、大白菜、包心菜、冬瓜、萝卜等大宗蔬菜日均300-400吨的经营周转储备能力,确保大宗蔬菜供应量充足,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四是建立价格调剂和补偿机制。建立“菜篮子”生产基地应急上市、灾后救济、淡旺季价格调剂以及流通环节应急保供购销倒挂补偿机制,稳定市场价格。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