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改善设施条件,提升生产供给能力。
以改善基础条件、配套生产设施、提高装备水平为重点,加强基地建设。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重点是大棚温室(菇房)及其配套设施、喷滴灌和微蓄微灌设施、检测和冷藏设备、小型农机具、农田基础设施配备等;畜禽生产基地的建设重点是饲喂、育种、防疫、防暑降温、消毒、废弃物综合利用、视频监控等设施配备;渔业生产基地的建设重点是鱼塘清淤改造、水电配套基础设施和新型高效增氧、自动投饵、水质检测监控及其辅助配套设施配备。通过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增强基地抗灾减灾、恢复生产和保障供应的能力。
(六)完善管理体系,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建立健全“菜篮子”生产基地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全面提升“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是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规范的生产档案,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二是全面推行“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逐步形成“产地有准出、销地有准入、产品有标识、质量可追溯”的农产品产销衔接配套机制,建立“信息可得、身份可查、风险可控”的全方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三是严格投入品采购和使用管理,实现区域性及规模基地检测室、检测设备和人员配备全覆盖。四是强化品牌建设,引导“菜篮子”基地建设主体创建企业品牌,打造质量稳定、市场知名度高的“绿色”品牌,着力培育区域公用品牌,促进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
(七)培育经营主体,提高组织化程度。
积极培育新型“菜篮子”生产经营主体,引导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向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集中,提高“菜篮子”工程建设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支持和鼓励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投身“菜篮子”建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菜篮子”生产。鼓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开展全程统一服务,鼓励工商企业尤其是农产品流通企业建设“菜篮子”生产基地和开展产销对接,在实现产销一体化的同时,实现农产品的高效流通和农民增收。
(八)应用先进技术,提升基地生产水平。
支持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在“菜篮子”生产基地建立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区,开展良种良法的研究和示范工作。扶持建设一批以育苗(秧)中心为重点的种子种苗基地,充分发挥现有“菜篮子”基地的优势,不断拓展提升,带动基地区域集聚发展。加快优良品种、节水灌溉、设施种养、生态循环、气象自动测控报警等技术集成与应用推广步伐。推进农作制度创新,大力推广立体、循环、轮作等高产、高效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依托门户网站资源,建立集产销、农技、气象等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工作站,大力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加强技术培训和服务,努力提高生产者技能和技术到位率,不断提升“菜篮子”基地生产水平。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