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法与措施
(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根据不同生态环境区域特点和市场需求,划分四个不同产区。一是大高山种薯产区。这一区域一般在海拔1400米左右,风速大、气候凉,昼夜温差较大,病毒传播媒介少,作为种薯繁殖基地,有利于生产出产量高、病害少、品质好的种薯,为低山平坝地区提供优质种源;二是中低山粮、饲薯产区。海拔500~1000米的中低山区,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病虫较少,是传统的马铃薯生产优势产区,适宜作为粮食型、饲料型马铃薯生产基地;三是城郊菜用薯产区。该区域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以供应城镇市场为主,进行二季栽培、集约经营,冬(12月)种春(4月)收、秋(8月)种冬(11月)收,保持鲜薯周年上市;四是交通干线加工薯产区。利用十漫高速、209和316国道、省道沿线交通便利的优势,大力发展用于淀粉、薯片、薯条、粉条等产品加工的加工薯,实现加工增值促增收。
在布局上,总体原则是要挖掘耕地潜力,实现种植区域的五个扩展。一是由高山向中低山扩展,实现高中低山全方位发展;二是由旱地向水田扩展,改麦-稻为芋-稻、油-稻新模式;三是由南部向北部扩展,在高速公路沿线建基地;四是由一季种植向两季种植扩展,加大夏秋种力度;五是由边远山区向城郊路边扩展,为城郊农业和路边农业增添新亮点。
(二)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根据我市实际,产业发展重点加强五大体系建设。一是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发挥组织培养快繁中心现有仪器设备的作用,组建十堰市马铃薯脱毒种薯快繁中心,开展马铃薯有性杂交及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和试管薯生产,利用马铃薯茎尖组织培养和生产脱毒微型种薯,在此基础上,在竹溪泉溪、竹山柳林、房县桥上、郧西湖北口等高山乡镇,建立良种繁殖基地2万亩,年产优质种薯4000万公斤,保证20-30万亩的大田用种。二是加强生产基地体系建设。支持创建10万亩高产优质示范基地和贮藏保鲜设施建设。三是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支持现有市、县、乡农技推广网络,开展马铃薯技术培训、高产创建、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等公益性活动。四是加强加工体系建设。扶持马铃薯生产、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化经营。五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发展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民自主开发市场潜力的参与度。
(三)依靠科技,提高效益。首先要优化栽培模式,普及六改技术,即改常规种为脱毒种或优质高产良种;改春季播种为冬季播种;改挖窝穴播为开沟条播;改露地栽培为覆膜或盖草栽培;改平作为垄作;改一季栽培为两季栽培。其次,要科学配方施肥,控氮增磷补钾,增施农家肥,补施微肥。其三,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重点防好晚疫病、病毒病和地下害虫;其四,要加速示范推广轻型简化栽培技术,降低劳动强度和投入成本,提高生产效益。